從面板到麵粉 陳來助跨界轉型一跨就是25年

人物

從「奈米到稻米」,這樣的跨界距離有多遠?答案是超過25年。

曾經參與台灣第一座八吋晶圓廠設立的友達前總經理陳來助,去年10月在新竹科學園區創業,他的生涯首次創業,不是半導體也不是面板,而是選在原竹科汽車修護廠裡做起「車庫餐廳」,但這家餐廳不但不「黑手」,還很健康,甚至搭上政府力推5+2產業中的新農業話題。

陳來助新起點,新農業

曾經是竹科最年輕的廠長,現任天來創新生活產業公司董事長的陳來助選擇從自己最熟悉的地方開始創業,「這裡原本是車庫,大概36年前的竹科園區就是從這邊開始,是園區最早的發源地」,陳來助發揮自己在園區30年的經驗,引進適合園區的獨特經營方式,重新打造這個自己人生與竹科的另一個起點,而這一個起點,其實連接著新農業。

2013年,是陳來助人生中很不一樣的一年。這一年是他剛從友達反托拉斯訴訟中脫身的隔年,也是由「面板」跨界到「麵粉」的第一年,離開友達後,在科技業有超過20多個工作機會等著他,對岸也多次派人來前來高薪挖角,不過陳來助都不為所動,最後他選擇到微熱山丘,讓他與農業產生第一次連結。

陳來助笑談一段有趣的經驗,在微熱山丘時,有次朋友相約在苗栗鯉魚潭的一座教堂,要幫他介紹一位老農神父,希望協助推廣日曬米,當下還說要找村內的「年輕人」一起來聊聊,妙的是,這些「年輕人」年紀最輕的是65歲,「一群善良的人」,與農村的「真善美」讓他很感動,也感受到台灣農村的困境,「有沒機會幫忙做一些事」。

用科技重新加值農業

投身到新農業領域,陳來助不是選擇捲起袖子褲管下田耕作,而是從科技的角度出發,「讓科技碰到農業之後能擦出火花產生新價值」,他說,「回到初衷!」,農業的歷史有八千年,且一直在進步,以往產業都是從供給端思考,未來需求端的革命才剛要開始。

如今餐廳使用的日曬米、蔗糖、菇類與虱目魚乃至於鮮奶等等,全都與科技有關,而這些合作的農產品也因為有了新的出海口,直接改變了農村新面貌。

大數據以菜為核心

侃侃而談過去在科技業的豐富經驗,以在面板業所建立的數據分析比喻餐廳經營,陳來助說,餐飲業除庫存管理以外,「客人來就是數據」,包含消費端與製造端,雖然他現在只有一個據點,但若未來有十個,整合起來就會有很多數據可應用,如大陸流行的吃飯直播平台,平台本身就是數據,是以菜為核心的數據,有別於台灣以餐廳為主。

他說,以菜為核心的數據,如王品、瓦城有多道菜,可分析解構這些菜,是男生還是女生喜歡等等,進行精準行銷,產業要顛覆,思維角度要不同。但要怎麼做?像是點菜系統、電子菜單,目的就是把分析的深度延伸到菜本身,包括口味、食材等等,因此一個產業如果用大數據思維來看,邏輯、商業模式是很不同的。

面板到麵粉,奈米到稻米

近年不但科技業典範轉移,傳產也因為物聯網等等變化出現新營銷模式,就連金融業都在講科技金融(FinTech),陳來助說,產業都在顛覆,「是所有產業!」,但問題是這些顛覆都要有邏輯,並非只在原本的基礎上加進新元素,這就是破壞式的創新。

他解釋,破壞式創新通常都是要跨界,或是混搭,才有可能改變進而出現變革,因此現在的產業已經走到一個新的模式,就是跨界。

陳來助本身就是個跨界混搭的典型。他笑說,在科技園區談農業,自己從「面板談到麵粉」,從「奈米談到稻米」,這就是混搭、跨界、連結,也才有價值。

以前專業經理人,一到九十九做的多,零到一做的少,陳來助決定自己「玩玩看」,50歲第一次創業。他說,因為看到一些趨勢與需求,以大健康的思維,用科技來串連健康樂活安老,創造新意義。他分析,十八世紀人們講求「食衣住行」,十九世紀加上「育樂」,二十一世紀則多了「醫養」,「食衣住行育樂醫養」就是台灣未來很重要的八個領域。

­

­

­

­

­

­

­

­

­

­

­

­

­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