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台灣支付寶?先打破銀行、新創之間的對立

科技

為了力拼國內電子支付使用率,金管會於2015年年底喊出5年倍增計畫,要在5年內將電子支付金額占國人消費支付費用的比重由26%提升到52%。只是一年多過去了,目前推廣成效到底如何?金管會副主委鄭貞茂19日於一場公開活動上坦承,目前使用電子支付的占比大約只有3成,「民眾花15元買東西,肯定不願意用手機付款,卻要花1小時等確認,寧願直接從口袋掏錢出來。」

主管機關態度仍舊較為保守

其實,根據國外信評機構穆迪預估,當電子支付使用率增加1%時,將能帶動GDP成長0.04%,換句話說,若台灣電子支付使用率真能翻倍成長,將有望為台灣貢獻1%的經濟成長率。

不過,電子支付在台灣普及腳步緩慢,金融研訓院院長黃博怡坦言,「台灣不可能出現支付寶,日本不可能、美國也不太容易,」原因主要為台灣的金融業相對中國較為進步,尤其在金融監理上也比較成熟,更重要的一點民情風土問題是,「台灣這個社會不太容許政府犯嚴重的錯誤。」

就以電子支付的申請流程來說,據了解,國內銀行要申請電子支付業務只需要繳交2份報告書,但是同樣的業務,若是專營電子支付機構提出申請,則要繳交15份報告,「金管會的態度仍是很偏向既有金融機構的,對新創業者就是你不聽話,我就不讓你賣,慢慢地大家就會走向同質化,」一名金融業者表示。

金管會一直以來往往被批評為跳不出舊思維、過度保守,不過台新金個金事業群執行長尚瑞強認為,其實支付寶在中國蓬勃發展有其背景,最主要是當時中國的銀行相當霸道,它們不願意做電子支付,才讓從水電費代收代付起家的支付寶有了機會。

透過監理合作打破銀行、新創對立

其實中國大陸電子支付的發展在全球中是特例,多數國家電子支付都漸漸走向民間業者和銀行合作,這讓尚瑞強不禁開砲,表示「台灣的新創業者要有創意,不要老是模仿中國大陸,若總是拿中國大陸的標準來要求主管機關,主管機關它也不知道該怎麼做,所以為了不犯錯就乾脆什麼都不要做!」

不過對於新創業者來說,他們的認知則完全相反,就算是和金融機構做同樣的業務,但新創業者只要能夠做到更快、更方便,「這何嘗不是創新?」

總的來說,電子支付在台灣仍處在銀行業者、非銀行業者各玩各的,雙方沒有太大交集。但勤業眾信風險諮詢公司總經理萬幼筠認為,舉例來說,各國對反洗錢的防制愈發重視,在這方面未來勢必得走向跨業合作,「因為銀行的反洗錢交易樣本比較健全,電子支付業者完全沒有這些資料,這部分現在完全沒有分享。」

萬幼筠表示,金管會這時候就應該跳出來,撥出經費給金研院來建置相關黑名單系統給所有支付業者使用,「否則這對大家來說都是重複投資,高昂的費用電子支付業者也沒有辦法負荷,跨業監理、合作勢必得做。」

社群評論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