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曾是阻斷新冠病毒傳播的典範,卻從今年5月上旬開始本土病例突然大爆發,凸顯當局根本沒有超前部署檢測和醫療量能的窘境,也沒有為大規模接種疫苗及早做好充分準備。
英國《衛報》報導稱,目前全球焦點話題是各國爭奪新冠疫苗,但台灣在採購疫苗方面困難重重。
「我認為政府開始認真考慮『採購疫苗』的時機太晚了。」全球台灣醫衛總會總會長張武修醫師表示。
政府開始認真考慮,採購疫苗的時機太晚了
「政府認為我們很擅長戴口罩,人們在保持社交距離方面非常自律,所以(晚點採購疫苗)沒關係。」張武修指出。
許多早期防疫成功的國家也一直努力爭取和分配疫苗,但台灣面臨更多難題,包括指責中國阻撓台灣採購輝瑞/BNT疫苗,對此,中國予以否認。
根據英國《衛報》報導分析,全世界新冠肺炎確診人數超過1.73億,病亡超過373萬人,但是今年5月初以前,台灣2350萬人民過著正常的生活,這要歸功於早期嚴格的疫調追蹤,曾在250天內沒有一個本土病例。憑藉這些成功和專業知識, 台灣喊出可以提供幫助的口號,以此遊說將其納入世衛組織(WHO)。
但是,在4月份華航工作人員爆發群聚感染,讓病毒蔓延全島之後,現在情況發生了逆轉,變成台灣需要世界的幫助。
大爆發初期,政府措手不及
台灣政府被它認為永遠不會發生的事情弄得措手不及:預防疫情的典範顯然沒有充分準備好應對疫情大爆發。目前為止,台灣已通報1萬1千多個病例和260例死亡,其中90%以上是自5月中旬以來出現的病例。
受到訂購的疫苗數量不足、全球疫苗短缺和中國阻撓的影響,台灣2350萬人口中,只有不到 3%接種疫苗。本周一,蔡英文總統在總統府發表講話,向民眾保證,美國承諾捐贈的75萬劑疫苗很快就會到貨。
「我們以為自己可以控制病毒傳播」
多位公衛和社會專家告訴《衛報》,隨著變種病毒襲捲全球,台灣的疫情指揮中心沒有跟上新毒株的新科學知識、通風對抗霧化傳播的重要性、大規模檢測的有效性。
一些國家及早採取嚴格的封鎖措施。有些人認為台灣已成為「過去成功經驗的受害者」,心態淪為自大自滿。
前副總統、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的陳建仁教授說,當局認為他們通過接觸者追踪系統和精確檢測控制大流行,但是,最初在英國發現的Alpha毒株傳播速度更快,帶來挑戰,在5月9日爆發超級傳播事件之後,指揮中心顯得不知所措。
「我們以為自己可以把病毒控制在小範圍內,但這種病毒真的很狡猾。」陳建仁說。他在2003年SARS爆發期間擔任台灣衛福部長,現在為政府提供諮詢。
疫情多久民眾失去警戒心
台灣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表示,在整個大流行期間,他們諮詢國際專家和政府,以加強現有的彈性,更新戰略並監控可用資源,卻也承認:「雖然我們在邊境控制方面一直有效,但是在國內預防工作方面,仍有改進的空間。」
奧勒岡州立大學全球衛生中心主任紀駿輝教授說:「一開始,政府措手不及,不僅是因疫情本身,還有病例人數太多,所以他們手忙腳亂調動一切資源來遏制疫情,包括醫院和檢測設施。」
「還有一個問題是台灣大多數人都被寵壞了。」
紀駿輝說,台灣過了11個月的正常生活當中,經歷4次緊急事件(鑽石公主號訪問台灣、台灣海軍艦艇官兵爆發疫情、12 月一名飛行員感染、1 月桃園一家醫院群聚感染),讓社區和政府對他們控制爆發疫情的能力「過度自信」。即使後來在社區群聚感染,許多民眾還是5月9日訂下母親節大餐,擠滿餐廳。
10天後,即5月19日,指揮中心通報新增264病例,並命令台灣進入3級警戒,限制集會,強制公眾戴口罩,關閉娛樂企業和學校,但允許餐館外賣。
同時,指揮中心鼓勵雇主安排員工居家上班,但沒有強制執行,也沒有立即宣佈為遠程工作人員或護理人員提供金援。
台灣進行大規模檢測
由169個不堪重負的快篩站和PCR檢測積壓數萬人檢體,使得當局無法全面分析趨勢,台灣認為沒有必要或是沒有能力進行大規模檢測。
到5月下旬,積壓的檢測結果開始出爐,新的本土病例一天猛增數百,有些人認為當時台灣應該進行更嚴格的封城措施。
「從數據分析的角度來看,這太令人沮喪了。」 中研院美籍博士後研究員倪誠志。「你在談論趨勢時必須小心使用『校正回歸』的數據,因為與昨天相比,今天新增病例數總是被嚴重低估。」
世界各地不少城市嘗試台灣的軟封鎖方法——保持經濟開放,同時實施除封鎖之外的限制。
澳洲墨爾本發現印度變種病毒病例,規定自5月27日起實施為期7天的封鎖措施,對居民下達嚴格的居家令,下一次他們發現社區病例時,他們會在短時間其嚴格封鎖。
台灣堅持不封城
但是,台灣當局反對實施嚴厲的居家令,並一再重新定義啟動封城的條件。
「疾病防控有自己的節奏,措施不一定越強越好。我們必須考慮到民眾的守法,施以適當的限制,避免對社會造成太大傷害。」指揮中心表示,並且說即使進入第4級警戒,並不意味著封城。
衛福部部長陳時中說,紐西蘭曾多次嚴格並成功實施封城,對台灣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榜樣」,但是「我們不想實施非常嚴格的限制措施」。
重症以老年人居多
振興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顏慕庸教授表示,自疫情爆發以來已有重大改善,但是他希望根據病例數和風險水平對台灣進行「流量信號」(traffic signal)分類,據此制定限制措施。
他仍然擔心,隨著重症病人數量增加,重症加護病房數量可能不足,從而增加向社區傳播病毒的風險。「紐約市和義大利北部病床都曾經不夠用……你必須阻止病毒的傳播,所以:必須精心設計封鎖的措施」。
陳時中本周坦承,「自滿」導致他們這個年齡層的老人感染率上升,這段話激怒年輕人。在網上,許多年輕上班族抱怨他們很有可能是無症狀感染者,被迫在不通風的辦公室工作,因為政府沒有盡可能強制公司員工居家上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