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鄉愁雜貨店―阿美家鄉小吃

人物

生活在同一個城市的兩人,直到跨了座海洋,經友人介紹才在台灣相識、相戀。

撰文/蔡雅婷.圖片提供/鳴個喇叭!緬甸街

受訪者介紹

阿照與阿美

李錦照與林美愛夫妻,來自緬甸仰光的廣東人,來台超過三十年。2009 年起接手「阿美家鄉小吃」雜貨店,經營至今。

中和華新街市場裡,有一家緬甸傳統雜貨店「阿美家鄉小吃」,店面擺滿緬甸和東南亞的雜貨。這家已經有23年歷史的小店,到了2009 年由夫妻阿照與阿美接手經營,除了雜貨外,也賣緬甸糕點。許多在地人常來光顧,因為糕點的滋味十分解鄉愁。

我們在導覽華新街時,會經過市場裡的雜貨店,大多是在地人光顧,糕點的滋味可以解鄉愁。

「外面裹砂糖的羅望子,我們小時候會拿裡面的籽來玩。另外這種零食能幫助消化,以前開玩笑叫它老鼠大便。」導覽員生動地分享,老闆只在我們提問時開口介紹,後來他終於主動開口說:「改天你們來,我教你們怎麼介紹這些東西。」

老闆不介意我們帶一堆人導覽打擾了生意,甚至願意教我們。

這家雜貨店民國87 年開張,夏天熱冬天冷,不像連鎖雜貨店有冷氣。原本是老闆的岳母經營,民國98 年從市場裡移出來,才由李錦照與林美愛夫婦倆接手。

兩人是來自仰光的廣東華人,來台超過三十年。端午時從早忙到晚,一次開三個爐子煮粽。廣東粽內餡包著豬肉、蛋黃跟廣東臘肉,以竹葉包裹煮四個小時。鍋上冒出陣陣白煙,屋外暑氣騰騰、屋內熱氣蒸人。

「我只是隨便講講要去台灣。」

年近六十歲的阿照在家排行老么,原本說母親是緬甸人,而後改口道「其實我媽是克倫族」。母親獨自到仰光工作,沒有親人又過世得早,不知道她的家鄉在哪裡。

阿美的父母隨著爺爺奶奶在二次大戰期間遷徙到緬甸。「三、四歲時我們住的地區排華嚴重,父母帶著孩子躲到緬甸寺廟去。」華人紛紛隱藏身分以求生存安全。

阿照說:「我只是隨便講講要去台灣,結果護照就下來了。那時候年輕,就去啊!」當時長輩不希望下一代成為緬甸人,所以不反對晚輩離開。兩人在民國七○年代來到正值戒嚴的台灣。

阿美跟著姊姊在工廠上班,下班後搭公車到台北西門町。「那時台北車站鐵路還沒地下化,容易塞車,來回要一個多小時。」然而到了西門町,姊妹只在車上張望,怕下車回不了家,坐了兩、三趟才敢踏進熱鬧的世界。

搭上科技業起飛的順風車

民國七○年代台灣的電子產業興盛。阿美曾擔任電子作業員,製作LED 跟PC 面板。「以前台灣工作很多,怕你不做而已。剛來有錢拚命做,老闆怕你不做還會買飯給吃呢!」阿照做過的工作很多,也曾到日本中式餐廳工作,甚至考過駕照開公車。

我們誇獎阿照老闆好厲害,什麼都會,他無奈說:「不是我厲害,是生活逼出來的。結婚有老婆小孩,不能懶惰。」

生活在同一個城市的兩人,直到跨了座海洋,經友人介紹才在台灣相識、相戀。「以前很流行騎機車飆到淡水、金山、基隆北海岸,或是到小人國繞一圈,年輕人一堆。」談起那段戀愛時光,彷彿又是青春的少年少女。

少年有故意煞車嗎?「當然啊!」

笑聲蓋過午後雷陣雨。看喜歡了,一切便是緣分。「我老實講有緣分,不後悔啊!」阿美淺笑著瞅了先生一眼,繼續低頭包粽子。

想像中的世界是什麼樣子呢?

三十幾年前,家人鼓勵說「先去看看世界」,不曉得出國之前,想像中的世界是什麼樣子呢?阿美苦惱著想不出來,阿照老闆立刻回答:「就是香港電影裡的樣子!」他從小愛看電影,甚至會翹課去看,來台灣後興趣依舊。

阿美搖頭說:「我不喜歡看電影,看了會睡著。」轉頭聽手機的高僧弘法。阿照停下手上工作感嘆:「現在不知道是我看電影,還是電影看我,很累呀。」他每日五點起床,下午收攤後上山整理佛塔,晚上開計程車。阿美則在下班後盡量陪伴年老的母親。

午後下起雷陣雨,客人不來了乾脆收攤。粽子放進冰箱冷藏、收拾攤前的貨架,雜貨店變回光溜溜的鐵皮屋。

當初說要看看世界,離開後落地生根,世界剩下眼前的天地,鐵皮為天、水泥為地。解鄉愁雜貨店,明日再開張。

本文轉載自《新北市文化》季刊。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此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