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於週三宣布其執政以來最具廣泛性的關稅政策,對包括中國、台灣、越南、泰國等亞洲經濟體徵收超過30%的關稅。這項兩層式關稅措施將對所有國家實施10%的基礎關稅,並對約60個與美國存在巨額貿易逆差的國家加徵更高的對等關稅。
二戰以來美國貿易政策最大轉向
川普在白宮玫瑰園的媒體活動中稱此為「美國解放日」,並展示了一張對等關稅表,其中台灣面臨32%、日本24%、韓國25%的關稅。此舉標誌著美國貿易政策自二戰結束以來向保護主義的重大轉向,對全球經濟與供應鏈帶來深遠影響。
川普宣布的關稅政策分為兩層:首先,對所有進口美國的商品徵收10%的基礎關稅,自東部時間4月5日凌晨12:01生效;其次,對約60個貿易逆差國加徵對等關稅,自4月9日凌晨12:01起實施。
關稅政策詳情:兩層結構與針對性打擊
對等關稅的稅率為美國政府計算的各國對美貿易壁壘總和(包括匯率操縱、增值稅、出口補貼及智慧財產權盜版)的一半。例如,中國對美國的貿易壁壘總和被評估為67%,因此對中國的關稅定為34%。其他亞洲經濟體如越南(46%)、柬埔寨(49%)、泰國(未具體公布但屬高關稅範圍)及台灣(32%)也名列其中。
川普在演說中表示:「這一天將被銘記為美國工業重生、美國命運重掌、美國再次富裕的日子。」他指責數十年來,美國被盟友與敵人「掠奪」,外國領導人偷走美國工作,外國「作弊者」洗劫美國工廠,外國「拾荒者」撕裂美國夢。
他展示的關稅表顯示,亞洲經濟體成為主要目標,其中柬埔寨與越南因被指為中國轉運貨物的樞紐而遭受重創。一名白宮高級官員透露:「柬埔寨每向我們賣1美元商品,我們賣給他們39美元,這全因中國將柬埔寨變成規避美國關稅的轉運中心。越南的情況類似,其製造設施實為中國商品重新貼標的倉庫。」
根據白宮發布的事實清單,對等關稅將持續實施,直到川普認為貿易逆差及非對等待遇的威脅得到滿足、解決或緩解。部分商品如能源、礦產(美國國內無法供應)以及鋼鐵、鋁材、汽車(已受國家安全關稅規範)將免於對等關稅。半導體與製藥產品因即將納入國家安全關稅,也被排除在外。白宮官員強調,若貿易夥伴採取報復措施,總統有權進一步提高關稅。
對美國經濟的影響:短期陣痛與長期不確定性
根據《日經亞洲》報導,川普的關稅政策引發美國商界與經濟學家的激烈爭論。消費者技術協會(CTA)首席執行官加里·夏皮羅(Gary Shapiro)警告,這項全面關稅將成為「對美國人的大規模增稅」,推高通膨、扼殺主街就業,並可能引發經濟衰退。Shapiro將此比喻為1930年代的《斯姆特-霍利關稅法》,認為將不成比例地傷害低收入與勞動階層美國人。
根據《日經亞洲》報導,全國零售聯合會(NRF)政府關係執行副總裁大衛·弗蘭奇(David French)也表示:「更多關稅等於更多焦慮與不確定性。華盛頓領導人或許不在乎價格上漲,但辛勤工作的美國家庭卻很在意。」他補充說,關稅的立即實施對數百萬美國企業來說是一項巨大挑戰,需要提前通知與充分準備。
然而,支持者如繁榮美國聯盟(Coalition for a Prosperous America)主席扎克·莫特爾(Zach Mottl)則稱讚此政策是「改變遊戲規則的轉變」,優先考慮美國製造業,保護工人階級就業,並防範中國等對手的經濟威脅。高盛(Goldman Sachs)在週日發布的客戶備忘錄中調整了預測,預計2025年美國平均關稅率將上升15個百分點,導致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率下調0.4個百分點至1.5%,失業率上升0.3個百分點至4.5%,未來12個月衰退概率從20%升至35%。
對亞洲經濟體的衝擊:台灣與中國首當其衝
亞洲經濟體在川普關稅名單中佔據顯著位置,對台灣與中國的影響尤為突出:
台灣:32%關稅威脅科技業
台灣作為全球半導體與電子產品供應鏈關鍵一環,對美出口以電腦、伺服器等資訊通訊產品為主。32%的對等關稅將顯著推高出口成本,可能削弱台商競爭力。雖然半導體目前暫時排除在對等關稅之外,但若美國消費因關稅疲弱,間接影響台灣訂單,台積電等企業仍需警惕。此外,台灣長期對美貿易順差可能使其成為進一步報復的目標。
中國:34%關稅加劇貿易戰
中國面臨34%關稅,加上越南與柬埔寨的高關稅顯示美國意圖切斷中國轉運路徑。作為美國最大貿易逆差來源國,中國的機械設備與電子產品出口將首當其衝,可能促使企業加速供應鏈轉移,但短期內成本上升與市場萎縮難以避免。
其他亞洲國家:供應鏈重組壓力
越南(46%)與柬埔寨(49%)的高關稅將打擊其作為低成本製造中心的地位,迫使企業尋找新基地。日本(24%)與韓國(25%)則因汽車與電子產品出口受影響,需調整北美市場策略。
1930年代全球經濟災難恐重演
川普政策顛覆了二戰後美國推動開放、規則導向貿易體系的傳統。國會研究服務處(CRS)報告指出,貿易通常因互利而發生,基於比較優勢提升生活水平。然而,川普與副總統JD·范斯(JD Vance)主張供應鏈應始於並終於美國,否定設計與製造分離的全球化模式。范斯上月演講中稱此分離為錯誤,川普則試圖通過關稅吸引企業回流美國或增加稅收。
不過有不同意見者提醒,這將提高交易成本,破壞互利貿易基礎,可能重演1930年代全球經濟災難。支持者則期待美國製造業復興與經濟安全強化,但華爾街對此「川普-萬斯實驗」持謹慎態度,高盛預測顯示短期經濟風險加劇。
川普「解放日」關稅政策以保護主義重塑美國貿易格局,對美國帶來通膨與衰退風險,對亞洲經濟體尤其是台灣與中國構成直接挑戰。台灣科技業需在32%關稅壓力下尋求供應鏈調整,而全球市場則面臨不確定性升溫。隨著基礎關稅即將於週六生效,對等關稅下週二上路,後續發展值得密切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