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對台32%關稅》傳產老闆:這樣下去大家都躺平了 台灣產業面臨「半導」、全倒嚴峻考驗

貿易戰

美國總統川普於2025年4月2日宣布對台灣進口貨品課徵32%的對等關稅,作為其貿易再平衡政策的核心舉措。此決定不僅震驚國際市場,也對高度依賴外貿的台灣經濟投下重磅炸彈。

工具機、電子機械、半導體、資通訊與汽車零組件面臨全面衝擊

彭博經濟學家預估,若關稅全面實施,台灣對美出口可能銳減63%,導致GDP下滑約3.8%。這一政策的焦點在於32%關稅的計算邏輯、對台灣整體經濟的影響,目前看來,目前僅半導體暫時豁免,但對工具機、半導體、資通訊產品與汽車零組件等關鍵產業造成重大衝擊。有半導體領域專家稱,這種情況下,台灣產業將面臨「半導」(半導體)、「全倒」兩條路嚴峻考驗。

有上市傳統產業的老闆表示,美國對台灣提高關稅至32%,沒有產業受得了,現在大家都在忙著準備對策了,政府也要趁這次機會檢討對美進口關稅及免除貨物稅,跟美國談判,「否則這樣下去大家都躺平了!」

川普政府對台灣課徵32%關稅的背後,是一個看似簡單卻充滿爭議的計算方式。根據白宮說法,台灣對美國貨品的「實質關稅稅率」在考量關稅差距、加值型稅(VAT)及非關稅壁壘(NTB)後,高達64%。川普宣稱,他以「對等原則」回敬貿易夥伴,將此稅率「對折」,得出32%。

中經院院長連賢明在臉書發文解釋,美國採用「2024年台灣對美貿易順差(739億美元)除以美國自台灣進口總額(1162億美元)」的公式,得出64%,再取一半即32%,他形容此算法「簡單又粗暴」。

32%關稅的由來:簡單粗暴的「對折」邏輯

然而,這一計算方式引發質疑。台灣對美名目關稅稅率遠低於64%,彭博估算台灣在關稅、VAT與NTB三項加總的貿易障礙僅為28%,遠低於印度的53%,但印度僅被課徵26%關稅。專家推測,美國可能將台灣長期控制的水價、電價、油價及公共服務費率(交通、教育、健保)視為隱性貿易壁壘,間接推高成本。

此外,政治考量也扮演關鍵角色。川普曾暗示台灣應支付更多防衛費用,這次關稅或為施壓手段,凸顯其政策不僅基於經濟數據,更摻雜地緣政治意圖。

美國將於4月5日起對所有進口貨品課徵10%基準關稅,針對台灣的32%額外關稅則延至4月9日生效。這4天緩衝期被視為談判的最後窗口,但川普強硬態度顯示妥協空間有限。

對台灣整體經濟的衝擊:GDP恐縮水3.8%

台灣經濟高度依賴外貿,2023年貨品貿易額相當於GDP的99%,2024年對外貿易總額達8693.9億美元,其中台美雙邊貿易額1578.1億美元,占比18%。美國是台灣第二大出口市場,僅次於中國及香港,2024年美國自台灣進口1162億美元,台灣對美貿易順差高達739億美元,年增54.6%,位居美國第六大逆差來源。

彭博經濟學家預測,若32%關稅全面實施,台灣對美出口將減少63%,相當於GDP收縮3.8%。這一數字反映了台灣經濟對美國市場的脆弱性。經濟部國際貿易署數據顯示,2024年台美貿易額年增34.8%,顯示雙邊貿易快速成長,但也意味著關稅衝擊將更顯著。專家警告,若無法透過談判減輕關稅負擔,台灣可能面臨失業率上升、企業倒閉潮及外匯儲備壓力。

此外,關稅可能引發連鎖效應。根據Piper Sandler報告指出,台灣、中國(34%關稅)與越南等地的高關稅將推高美國消費者通膨風險,進而壓抑需求,反過來影響台灣出口。台灣官方雖已表示將爭取豁免或增加能源進口平衡逆差,但川普「美國優先」的立場恐難動搖。

工具機產業:生存危機浮現

台灣工具機產業是傳統製造業支柱,2024年對美出口占總額約20%,金額約50億美元,主要供應美國製造業復甦所需的加工設備。然而,32%關稅將大幅推高價格,削弱其與日本、德國競爭的優勢。有工具機業者表示,美國客戶可能轉向免稅的墨西哥或加拿大供應商,中小企業尤為脆弱,恐面臨訂單流失與裁員壓力。

工具機產業多為中小型企業,轉型能力有限。若關稅長期實施,業者可能被迫轉向東南亞市場,但新市場開拓需數年,且無法完全彌補美國市場損失。專家建議政府提供出口補助或加速與美國談判,否則此產業恐陷入生存危機。

半導體產業:豁免下的短期喘息與長期隱憂

半導體是台灣經濟命脈,占對美出口10%,2024年金額約116億美元。根據彭博報導,台灣在AI、電動車與國防領域的高階晶片具全球領先地位,因此未納入32%關稅範圍,將適用另一新稅率。白宮文件確認此豁免,讓台積電等企業暫免重創。

然而,川普2日直言:「台灣拿走我們的晶片霸主地位,若不滿關稅,就來美國設廠。」此話暗示未來政策可能轉向,特別是成熟製程晶片恐失去豁免資格。

台積電上月宣布在美加碼投資1000億美元,興建五座新廠,試圖緩解川普壓力,但關稅宣布後,其ADR盤後仍重挫6%,輝達、AMD、高通分別下跌3.3%、2.6%、2.7%,顯示市場對供應鏈風險的擔憂。若成熟製程晶片被徵稅,下游伺服器與PC產業成本將激增,連帶影響全球科技供應鏈。專家認為,台積電需加速在美產能布局,並與美國政府協商長期豁免,否則長期競爭力恐受損。

資通訊產品:供應鏈斷裂與競爭力下滑

資通訊產品(如伺服器、PC、手機)占台灣對美出口近30%,2024年金額約350億美元,是台灣經濟另一支柱。雖然半導體暫免關稅,但若成熟製程晶片未來被徵稅,成品成本將上升。鴻海、和碩、緯創等代工廠已在印度設廠分散風險,但印度18%的附加價值稅遠高於台灣5%,成本優勢有限。Wedbush報告警告,32%關稅將打亂供應鏈,美國客戶本可能轉向越南或泰國,但越南的關稅高達46%,台灣的業者恐怕要另外尋找如墨西哥等生產基地。

此外,川普強調在美設廠可免稅,但台灣資通訊產業多為代工模式,利潤微薄,難以承擔美國高昂的勞動與土地成本。若無法規避關稅,企業可能面臨訂單流失與裁員壓力,衝擊就業市場。

汽車零組件:25%關稅下的轉型困境

汽車零組件占台灣對美出口約15%,2024年金額近100億美元,主要供應福特、通用等美國車廠。川普政策對此產業課徵25%關稅,低於32%但仍具殺傷力。引擎零件、傳動系統與車用電子因價格競爭力下降,可能被墨西哥(USMCA免稅)或中國低成本供應商取代。汽車工業同業公會表示,若關稅持續,企業可能轉向內銷或東南亞市場,但轉型成本高且需時數年,短期內難以緩解衝擊。

台灣非半導體面臨重大生存挑戰

川普關稅宣布後,美股2日收盤前下殺,台股科技與工業類股預計下週一承壓。加拿大與墨西哥因USMCA免稅而受益,凸顯台灣在談判中的弱勢。經濟部長郭智輝表示,將爭取半導體與關鍵產業豁免延長,並增加能源進口平衡逆差。專家建議,台灣可與日本、歐盟聯手應對川普壓力,或加速在東南亞布局,但這些策略需時間與資金,短期內難見成效。

川普對台32%關稅源於貿易逆差與政治施壓的雙重考量,對台灣經濟構成全面挑戰。工具機面臨生存危機,半導體雖獲豁免但隱憂未消,資通訊產品與汽車零組件則因供應鏈斷裂與成本上升而競爭力下滑。台灣需在談判、轉型與市場分散間尋求突破,否則經濟命脈恐陷入長期困境。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