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股市掛牌的中國東北地區最大民營企業輝山乳業,於上周五(3月24日)早上在短短90分鐘內股價暴跌超過9成,並在投資人仍舊搞不清楚發生什麼事情的情況下隨即宣告暫停交易,由於近年來類似的事件已經一再發生,不但彰顯出中國企業長期為人詬病的財務與資訊不透明的問題,事實上也代表港股的監管制度恐怕已經有其改革的急迫與必要性。
除了輝山乳業以外,過去這兩年至少還有三家在香港上市的中國企業,曾經出現股價在短時間內大幅重挫的案例。首先在去年7月,LED照明廠商德普科技締造了17分鐘內股價暴跌84%的紀錄,其次是在去年1月,恆發洋參(現已改名為前海健康)的股價也曾在1個小時內重挫91%,最後則是在2015年5月,太陽能電池製造商漢能控股的股價在24分鐘內大跌47%,高達190億美元的市值也跟著瞬間蒸發。
投資人如墜五里霧當中
而在輝山乳業宣布暫停交易後,該公司的市值已經因此損失了41億美元,不過該公司並未向外界做出任何解釋,而香港交易及結算所也輕描淡寫地回應不會針對個別股票進行評論,只留下廣大的投資人仍舊如墜五里霧當中。
根據媒體陸續披露的消息指出,其實輝山乳業在上周三已經出現拖欠利息的行為,並受到債權銀行與融資機構的關注,接著遼寧省政府特地在上周四召開緊急協調會議,會議中輝山乳業的實際負責人楊凱坦承資金周轉出了問題,而遼寧省政府除了表示會為輝山乳業注資9,000萬人民幣應急外,也要求債權銀行暫時不要抽取銀根,但顯然仍有特定人士在知悉此項消息後拋售輝山乳業的股票,結果造成股價在上周五的崩跌。
資訊不對稱的劣勢
從輝山乳業的案例可以看出,投資人在香港股市交易這些「紅籌股」(在香港上市的中國民營企業)的時候,往往處於一種資訊不對稱的劣勢,但港股的監管單位卻始終未曾積極面對此項問題,而這也間接導致了如今的港股已成為全球前十大股市當中本益比最低的市場。
根據彭博社(Bloomberg)提供的數據,目前香港恆生指數的本益比僅僅只有13倍,相較於MSCI全球指數的22倍呈現出遠遠落後的局面。Valkyria Kapital的基金經理人Niklas Hageback表示,如今港股的本益比顯然存在因為監管缺陷所導致的折價現象,並且這不只是針對少數的個別公司,而是已經逐漸成為一項影響市場整體估值的問題。
38家上市公司暫停交易超過一年
除了資訊不對稱以外,輝山乳業的案例也帶來另一項令人擔憂的現象,那就是有愈來愈多上市公司在暫停交易後遲遲未能復牌,形成市場流動性受限的問題。根據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提供的資料,目前港股當中至少有38家上市公司已經暫停交易超過一年以上,其中也包括前面提到的漢能控股在2015年5月20日以後便一直處於暫停交易的狀態;然而在美國,法規卻有明文限制暫停交易措施的實行時間最多不能超過10個交易日。
Hageback指出,以香港股市這種大型的成熟市場來說,這麼多上市公司長期處於暫停交易狀態可以說是一種十分異常的現象,同時這恐怕也代表了香港的股票上市審議過程並沒有確實做好應有的查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