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天的川習會已落幕,全球兩大強國領袖首次碰面應當受到矚目,會前,許多媒體聚焦討論川習會將會談些什麼議題,美方也不時拋出各種可能,從川普對北韓的不滿,以及美中貿易失衡的現象,甚至三度提及「台灣關係法」,也有觀察家期待著川習會可能出現驚人的爆點,可以說,這場賽事未演先轟動,戲劇化的演出也實讓人錯愕不已。
正當川習會熱鬧展開之時,川普使出讓各方都無法即時反應的招數,這新劇情選定在川習晚宴時下令發射59枚戰斧巡弋飛彈突襲敘利亞一座空軍基地,這情勢發展馬上得到媒體關注的回應,驟然讓川習會的光彩落漆一半,飛彈突襲新聞反成為媒體焦點,美國官方花在說明轟炸敘利亞的時間比川習會來得多,這樣習近平原本想透過會晤來拉抬聲勢的期待有所折扣,而川普本只是想證明有能力與中國交手,轟炸敘利亞的時機是具策略性安排,最後對川習會給個「雙方取得更多進展」及「發展出卓越關係」的冠冕堂皇之語,也好向遠來的客人有個禮貌性的交代。
總體來說,川習會從籌備到結束是一場「沒有意外的意外」的過程,流於形式沒有實質進展的雙邊會晤,不但不及於美日川安的親密會晤,談不上關係改善,正確來說是仍處於試著接觸的觀察階段。不過,實讓人意外的是,川普表現沈穩,沒有針對人權、貿易、匯率等敏感議題有即興演出,再加上轟炸敘利亞,轉移焦點並秀肌肉給習看,川普的改變的確讓人驚艷,也跌破許多人的眼鏡,因為誰都沒有猜到會來這招;此外,某程度上也不失川普傲嬌的性格,似乎有意告訴全世界美國仍是世界強權國家,透過川習會來凸顯美國強硬作風,也別有一番滋味。
台灣在川習會中邊緣化?
對台灣而言,川習會也是一場讓人沒有意外的意外,單就中方的新華社報導及美方的官方聲明,不但沒有提及「兩岸關係」及「台灣」議題,符合了我政府關注川習會發展的評估,有論者認為台灣在這次是沒有失分,似乎有驚險過關的感受,符合評估卻也意外的完全沒有涉及台灣議題;這或許真的值得反思,台灣在這場全球雙雄會晤當中得到了什麼?台灣不在川習會討論的議題,到底是證明台灣不會是談判的棋子?還是被忽略?則需要透過後續公開的訊息來加以判斷。
不過,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在會後向媒體表示習近平在會晤中有重申中國對台灣議題的原則立場,並提到希望美方在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和一個中國政策基礎上能妥善處理,以防止中美關係受到干擾;另外,中國學者劉國深表示,美、中領導人沒有公開提到台灣議題不表示中方不重視,而是一種「大局可控」的情況,且台灣「沒有也不會有大問題」。我官方針對川習會沒有公開提及兩岸議題,表示這符合各界預期,且對台灣而言是好事;我國學者也認為這是最樂見的狀態,至少未被當成籌碼來討價還價。
台灣議題在川習會當中被隱藏著,抑或台灣不是美中關係的重大問題,除了證明我方近一年來對兩岸議題的謹慎態度有所成效,同時也表示蔡英文總統在維持現狀的原則下,不但讓國際社會知道台灣不是麻煩製造者,我政府也努力與美方溝通和互動,並取得信任以維護台灣利益;而中國所認為的可控情況,至少中方知道台灣並沒有挑戰彼此的底線,就戰略上,北京面對諸多不確定性的挑戰,若擴大台灣議題的效應,不但是拿石頭砸自己腳,也會讓美中關係添加變數,且不利於中方在這次會晤的談判地位。
川習會沒有提及台灣議題,當然可以解釋成台灣沒有在這次的會晤中成為談判籌碼,但,我方該因此感到開心嗎?這是一種「沒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的思維嗎?難道美中所涉及的其他議題與我無關?筆者認為若是如此,則可能會是誤判情勢的開始!換言之,縱然在川習會公開的聲明當中沒有提及台灣議題,但我方不該如此暗自竊喜,甚至持只求無過的保守平庸心態,不然可能將自己陷入困境之中。也正是如此,台灣不能僅持樂見台美之間零意外的心態,而是應該思索從川習會中的其他蛛絲馬跡去觀察可能對台灣的影響。
台灣應該關注百日計畫!?
我們還能在川習會看到什麼是值得觀察的議題?持平來說,川習會的確是形式意義大於實質成果,兩國領導人光鮮亮麗的會晤,試圖改善近半年風雨飄搖的雙邊關係,必須從頭開始營造友好氣氛,所以沒有具體承諾。川習會只是一個表演的舞台,未來的挑戰才正要開始,兩國關係能否因此得到改善,或是矛盾劇增,則可從川習會碰觸的貿易、軍事等議題加以觀察,就算美、中關係仍在磨合,但每個變數都可能影響我國的政經發展。
川普團隊一直關注著美、中貿易的失衡問題,尤其是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現象日益惡化,逆差數字已快突破3,500億美元,而川習會的確有針對貿易逆差議題進行討論對話,美方的聲明中指出雙方已有商議「百日計畫」的貿易解決辦法,只是沒有詳細的內容;不過,從美國商務部長羅斯 (Wilbur Ross) 的談話可以略評析可能的方向,他表示中國有意「減少淨出口餘額」,換言之「百日計畫」係指雙邊對減少貿易逆差上有了共識,而中國可能透過向美國貨品大量採購的方式,增加美國對中國出口來緩和逆差形勢。
川習會的「百日計畫」有兩個層面值得關注,首先,美中經貿摩擦難在短時間解決,必經雙方不只存有貿易問題,就算這次會晤中沒提到人民幣匯率、國有企業等問題,但並不表示美方會放棄對中國的關注甚至施壓,尤其百日計畫意味著有時間性的設限,這更符合了美國務卿三月中訪京時提及「以結果為導向」的意涵,這挑戰正要開始。此外,這次川習會所建立的「兩國全面經濟對話機制」,也仍只是一種溝通交流的渠道,並無法等於雙邊經貿關係走入合作,而這也是未來美中關係的重要變數之一,可以想像的未來,美國還是會持續要中國做出更多的經濟讓步。
其次,對台灣而言,美、中都是我國主要的貿易國家,佔我整體貿易比重將近四成左右(26%來自中國、12%來自美國),同時台灣也是美國貿易逆差的主要來源國之一,僅次於中國、日本、越南、韓國、馬來西亞、印度及泰國之後,或許美國並不會急於向我施壓來解決貿易缺口,但也可能是未來台美經貿談判會涉及到的問題。以「百日計畫」來看,未來若中國積極調整對美貿易措施,是否會增加我出口貿易及商品市場的競爭壓力,這或許是我方政府應該加以思索評估的面向。當然,除了貿易議題之外,其他如北韓、南海等爭議並沒有在川習會中取得進展,我方還是要持續關注,不能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