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抵台》裴洛西的世紀亞洲行:邊緣策略下的對撞賽局?

兩岸國際

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的亞洲之行,先前因為裴洛西本人的新冠確診而延期至今。而這幾個月的延期,世界局勢的快速變化也讓裴洛西議長的出訪所代表的意義迥然不同。

裴洛西此時來到亞洲意義非凡

首先是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的意外辭世。安倍前首相作為印太戰略的揭始者,開啟了印太區域安全與美國國家利益對接的大門。安倍深知唯有如此才能讓美國政界在東亞錯綜複雜的局勢當中,找到一個可以跨黨派凝聚共識的著力點。但安倍的意外辭世,卻讓甫成雛形的印太戰略是否能有效延續蒙上陰影。裴洛西的亞洲行代表的是國會跨黨派對印太戰略的承諾,這是和幾個月之前出訪完全不一樣的意義。

而在印太戰略架構之下的半導體戰爭,儘管三星和英特爾聯盟動作頻頻,意圖藉著拜登政府的半導體補貼政策(剛剛通過的晶片法案)來與以台積電為首的台灣半導體產業鏈一較長短。但其實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曝光機之外,半導體產業更重要的製程關鍵原物料絕大部分都是掌握在日本手中。

台日在半導體業的緊密結合是印太經濟戰略基礎

安倍前首相所倡議的「台灣有事,日本有事」,並不只是基於台日情誼所說的泛泛之語,而是在日本作為半導體製程原料關鍵國的角色,台日之間多年來在半導體領域高度的產業互補性,遠優於日韓之間的產業競爭性。

將日本與台灣藉著半導體產業的緊密結合,作為日本與台灣在區域安全上的奠基,進而讓美日共同防禦架構必須涵蓋台海安全,這是整個安倍前首相擘劃印太戰略的經濟戰略基礎。

烏克蘭戰事進入反轉階段,拜習通話互探虛實

而另一方面,俄國侵略烏克蘭的戰事,隨著西方世界國家擴大支援烏克蘭軍備,以及以波蘭為首的東歐北約國家積極提升戰備,烏克蘭戰局進入了對峙阻絕等待反轉的階段。俄國不斷在烏克蘭戰事當中所凸顯的外強中乾,已經足以讓美國對歐陸戰事逐漸放心。一旦烏克蘭整備中的兵員在未來幾個月齊備現代化戰力,年底開啟的南線反攻到一個程度之後,烏東問題自然有各方可以解決的交集。

在這個好整以暇的局勢下,中國在俄烏戰爭當中可以向美國及歐盟國家叫價的籌碼正在快速消失當中,日前拜登與習近平的通話,互探虛實的成分自然遠高於實質對話。

川普通過台灣旅行法後,美國官員訪台本應是常態

當前整個國際局勢的大架構如此,裴洛西的亞洲訪問行程是否來台,原本可以是持平以待的一件事。特別是美國川普政府任內通過官員訪台的《台灣旅行法》之後,美方官員訪台原本就是可預期的後續發展。但是中國官媒在裴洛西亞洲行程可能訪台的消息由英國金融時報披露之後,無限上綱的把這個議題擴大成「美國支持台獨分裂勢力」,甚至在各大官媒以及社交平台不斷恫嚇武力衝突的可能,這都凸顯了現階段中國在涉外事務上的僵化與無能。

北京落入「對撞賽局」,忽略美國民主制度下,議長不受總統管轄

首先,北京政府的決策思維,很明顯的落入了「對撞賽局」的窠臼當中,將自己一人集權的政治架構過分投射到美國政局,認為裴洛西是否訪台的議題是習近平與拜登之間互較膽識的對弈。卻忽略了在三權分立的美國民主政體,眾議院議長即便和總統是同一政黨,但不受總統管轄。這一個客觀事實原本可以作為中國對內安撫鷹派的理由,但中方一意孤行升高衝突的結果,卻反而是讓拜登政府得以依據民主政體架構以及《台灣旅行法》的依據來輕鬆應對中方的施壓。

而北京政府犯下的另一個錯誤,是意圖營造台海劍拔弩張的氣氛,來形塑賽局理論當中利用邊緣策略(brinkmanship)不斷逼近衝突的臨界點,藉以希望對手在衡量自身可承受最大損失的考量下,願意釋出退讓的交易條件。

習近平該擔心的不是裴洛西而是黨內反對勢力

但顯然當前的時空環境,已經高齡年邁而且極可能只擔任一任的拜登總統,比起即將在二十大面對黨內各種挑戰的習近平,拜登在個人的最大可承受損失上佔了太多優勢,習近平不可能在這一個回合從拜登手中要到什麼實質好處。習近平真正該擔心的,反而是黨內的反對勢力把他一腳踢下邊緣策略的懸崖,而不是裴洛西訪台與否在中國民族主義下又踩了什麼紅線。

集團邊緣策略的奧義,並不是領導者單純一對一比膽識的對撞賽局,而是在墜落不可逆衝突深淵之前的陡坡上,轉頭看清楚誰是己方陣營中想推你墜下深谷的人,誰又是在最後關頭願意拉你一把的人。

這個外部衝突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與對方陣營之間的勝負,而是為了藉以釐清己方陣營內的利益結構。面對國內黨內局勢嚴峻挑戰的習近平,這才是該好好利用裴洛西議長的亞洲之行來為自己盤算的絕佳機會。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