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才力拼能源轉型擺脫俄羅斯 絕不能又落入中國礦產依賴陷阱

戰略資源

本文作者為:利特文(Daniel Litvin),資源顧問公司Critical Resource創辦人,著有《利潤帝國:商業、征服和企業責任》

在所謂關鍵礦業上,西方對中國的依賴曾經只讓少數專家和決策者感到擔憂,如今這種憂慮卻躍升為主流觀點,不僅成為頭條新聞,也是BBC的記錄片主題但我們還沒好好回答最重要的問題:我們該怎麼做才能擺脫對中國的依賴?

不可否認,未來我們恐面臨相關風險。正如過去幾個月歐洲體認到得那樣,依靠敵對國家提供基本商品不是明智之舉。然而今日解決能源危機的方案,即向再生能源加速轉型,恐怕只是以不同形式複製目前的情況,因為這會加深我們對鈷、鎳、石墨、鋰和銅等礦物的依賴。

從電池、風力渦輪機到擴大電網,這些礦物是轉型至乾淨能源的關鍵。世界銀行(WB)預估,2050年上述礦物的產量可能得增加約500%才能支持全球氣候目標。

中國提煉的鋰、鎳、鈷佔全球產量6-7成

正如俄羅斯是化石燃料主要來源,中國在許多關鍵礦物的加工過程中佔據主導地位,他提煉的鋰、鎳和鈷在全球佔60-70%。從剛果民主共和國鈷礦到印尼鎳礦,中國大量投資這些礦產最豐富的地區,這表示他也控制愈來愈多的礦產資源。

現在西方政府連忙制定戰略,既能推動能源轉型,同時又不會為了取得關鍵礦物而過度依賴中國。美國最近通過的《降低通膨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其中一項重大措施就是鼓勵電動車製造商向可靠的合作夥伴採購關鍵礦物。英國則公布了「關鍵礦物戰略」,致力強化國內確保關鍵礦業的能力,而歐盟和澳洲也在推動類似的戰略。

各國政府希望提高金屬回收率,但他們也知道這麼做效果終究有限,因此各國戰略皆注重在國內或「友好」國家迅速開採更多關鍵礦物並建造加工設施

效法俄羅斯,北京恐將重要礦產「武器化」

但這些策略並未充分了解一項主要障礙:開採新礦、建立工業設施在在涉及令人卻步的當地政治。在富裕國家,「別蓋在我家後院」運動、原住民和環團反對以及複雜的規劃流程,表示光獲得大型新礦開發許可可能就得花上數十年──如果許可最後真的有發下來的話。

在低收入國家,開發礦產也經常面對當地強烈反彈,民眾普遍對所有西方大型礦業公司抱有疑慮更讓這個情況雪上加霜。因此無論富國或窮國,近來無數計畫開發的新礦區皆因種種阻力而受到阻撓或推遲,美國、秘魯、葡萄牙和塞爾維亞都是如此。

這些抗議確實反映出西方盟國的社會充滿民主活力,但如果西方無法以合理價格,從友好國家獲得能源轉型所需的原料,他們再次受制於敵對國家的風險就會一直存在。現在決策圈普遍擔憂,中國可能把他主導這些礦產的地位當作「武器」,正如俄羅斯將其天然氣當作武器

我們必須盡快解決地方反對這個問題,否則西方政府最終可能不得不訴諸緊急措施,例如以國安為由強行開採國內新礦、建造相關設施,無視當地居民的憂慮。西方國家可能也會嘗試強制開發中國家增加產量,同樣不顧當地人的感受。一個多世紀以來,這一直是能源及資源地緣政治的悲慘模式。

要避免這種結果,需要礦業經營者和當地利害關係盡快達成新的「大協議」(grand bargain)。為此,我們必須在所有礦產豐富的西方盟國,推動能重新調解雙方關係的弘遠計畫

西方現在就得擺脫對中國的依賴

在西方政府支持下,礦業公司需要確保它們開發的新業務能為當地帶來更大經濟效益,對當地需求更為敏感,對開礦可能導致的環境和健康風險則採取更具可信度、更明顯的管控措施。礦業公司必須在發展中國家證明,它們在這方面的表現遠優於中國企業。西方礦工已有許多參與良好環境與社會倡議的經驗,而這些必須作為戰略重點再予以強化。

作為交換,當地監管機構必須簡化、加速發給許可的程序,而當地社區和倡議人士得接受並支持精心規劃的開發專案具有環保意識的倡議者肯定會承認支持能源轉型的重要性,不過畢竟舊習難改,對某些人而言反對大企業推動大型礦業開發計畫已是根深柢固的精神。政府能在這方面提供協助,介入調解企業和社區之間的紛爭。

有些人或許會質疑,問題又還沒出現,何必採用這個痛苦程度相當高的解方?然而依賴中國提供關鍵礦物的危險,現在已經昭然若揭。就近加速開發礦產是最好的方法,而這代表我們需要採取一些激進的新措施。

© Project Syndicate

註:本文之中文翻譯由Project Syndicate提供,再經《信傳媒》洪培英編輯校稿。

本文特別感謝元大證券投資信託股份有限公司冠名贊助。

社群評論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