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協的繁榮奠基於強權和平相處 如今中俄讓東南亞成多頭馬車各自跑

國際

本文作者為:蒂提南(Thitinan Pongsudhirak),泰國朱拉隆功大學(Chulalongkorn University)政治系教授、安全與國際研究所所長。

11月柬埔寨、印尼和泰國分別主辦了東南亞國家協會(ASEAN,下簡稱東協)、20大工業組織(G20)和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等世界級峰會,然而已有55年歷史的東協卻在俄烏戰爭越南軍事政變和其他議題上具有分歧,並因此面臨生存危機。2007年東協憲章盼各國在政經、安全、社會和文化方面更進一步整合,但這樣的願景如今已不復在。要拯救東協還剩下的部分,我們首先必須接受這個現實,並據此重新組織東協。

(更多相關新聞:中國軍港串成「珍珠項鍊」扼住印度咽喉 新德里不能再假中立、真封閉

東協的成功取決於強權的穩定

儘管過去各國政府矢言加強合作,東協的區域整合整度一直非常淺薄。根據東協秘書處數據區域內商品貿易僅占整體21.3%,服務貿易不到12%,同時對東協的投資有88%是來自外部。有別於歐盟是透過單一市場進行經濟整合,東協強調藉由軟硬基建提高「跨境連結」,包括道路、鐵路、觀光業和人與人的交流。

憲章生效後,有好一陣子東協貌似正在邁向成功之路。那時東協各國躋身全世界成長最快的經濟體,同時2010年緬甸結束軍政府統治,此後十年致力推動政治開放、經濟改革。

利用這股內部動力,東協透過APEC、東協區域論壇、東亞高峰會(East Asia Summit)、東協國防部長擴大會議(ADMM-Plus)在組織區域和平及安全計畫上居於領導地位。企業和投資基金紛紛制定聚焦東協的投資戰略,肯定東協承諾成為一個互相連結之製造中心的願景。當時東協整體GDP超過3兆美元、人口逾6.8億人,其人口結構相當年輕,組成一個相當龐大的中產階級。

然而,隨著地緣政治改變,東協進步論的光環不再。東協的成功,需要影響該區域的強權保持相對和平且大致平衡的狀態。當強權進入零和衝突──像是俄羅斯對抗西方、中國對抗美國──東協幾乎無可避免地陷入無效率的分裂境地,如同過去那樣。當時柬埔寨還沒加入東協,直到1999年他才成為東協第十個,也是最後一個加盟的成員。

中俄、緬甸讓東協變成多頭馬車各自跑

中國在南海利益、緬甸內部衝突、俄烏戰爭,每項議題都把東協國家拉向不同的方向。柬埔寨支持中國緬甸軍政府成立的「國家領導委員會」(State Administration Council,下簡稱SAC),但反對俄羅斯;寮國看來這三個國家都支持;緬甸對中國頗有微詞,但對緬甸軍事獨裁保持沉默,並向俄羅斯寄予同情

同時,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新加坡站在同一陣線,對中國在南海愈形挑釁、緬甸國防軍統治緬甸和俄烏戰爭(Tatmadaw)表達擔憂。至於泰國,他對中國獨斷主張領土、緬甸軍方發動政變態度溫和,卻採取措施反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而緬甸自己就是最好的分裂案例。聯合國至今僅承認緬甸文人政府的大使,東協也拒絕軍政府派代表參與各種大型國際峰會。因此,緬甸在聯合國的紀錄雖是把票投給譴責俄羅斯,SAC卻是公開支持克里姆林宮。2021年東協希望以「五點共識」推動和緬甸的對話與談判,但以失敗告終。2022年東協輪值主席國柬埔寨的總理洪森(Hun Sen)現在加強力道,對緬甸軍政府及其領袖敏昂萊(Min Aung Hlaing)施壓

儘管如此,緬甸的情況依然對11月在金邊(Phnom Penh)舉行的東協峰會構成威脅,而俄烏戰爭的陰影同樣籠罩印尼G20峰會、泰國APEC峰會

東協應改為「5+X」模式

要在這令人擔憂的地緣政治環境之中航行,東協需要新的因應對策。願意且能夠採取共同立場的成員國,應該就直接這麼做,別再等待全部十國一致無異議通過。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新加坡已經開出領頭第一槍,泰國、越南等其他國家則能在符合他們利益時加入特定議題。新模式或許能遵循「東協5+X」,由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和新加坡等5個創始成員國擔任新的組織核心

東協已經回不去了。東南亞區域無法藉各種政治、安全、經濟、社會和文化社群達到整合,但東協這個組織也不會解散。反之,東協裡面志同道合的成員國應以更緊密方式重新結盟,讓緬甸軍方無法片面癱瘓整個團體的運作。因此,新東協當前應聚焦5個創始會員國再加上越南。如果柬埔寨和寮國希望被視為核心成員,他們必須調整自己的立場,而非迎合外部勢力。

組成東協經濟體的想法已經不再是可能選項。相反地,東南亞具有利害關係的政府、公民組織和企業必須以「單點」方式開始重新思考區域整合,而非把東協看成五道菜吃好吃滿的一整個套餐。

© Project Syndicate

註:本文是由《信傳媒》洪培英編譯。

本文特別感謝元大證券投資信託股份有限公司冠名贊助。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