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抱小寶貝搖請注意 別小看嬰兒搖晃症候群

醫療保健

陳小弟(化名),11個月,是家中第四個孩子。某日因為抽搐送去某院兒科急診,發現是硬腦膜下腦出血;出血量不多,卻呈現半昏迷與不斷抽搐狀態。神經外科醫師立刻移除這少量的腦血塊,但孩子在加護病房的狀況不見好轉,仍然不停地抽搐,血壓持續偏高。孩子對降腦壓藥物或止痙攣的多種藥物都沒有明顯反應,後來再照會兒童神經外科醫師。數十年的經驗,讓這位醫師用最緊急的速度將孩子再度送進開刀房,放入能夠持續減壓的硬腦膜引流管,從此,這孩子的抽搐及高腦壓迎刃而解。

經過兩週的治療,這孩子順利出院,也不再需要任何抽搐的藥物,只是本來好動活潑的他,變得呆滯不愛哭不愛動。孩子的雙側眼底都出現嚴重的視網膜出血,未來是否全盲還有待追蹤。

毫無徵兆,昏迷抽搐的真相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原本活潑的陳小弟變得如此?母親敘述孩子此次受傷前兩週前曾從床上跌落,額頭上有一腫包,床的高度約莫60公分。身為兒童神經科醫師的專業判斷,此種床高與腫包位置、孩童出血位置不盡符合,本次情況應非跌落導致。因此我們與社會局聯繫。

社會局社工師評估此家庭並非經濟弱勢家庭,父母無高風險因子,認為只是一般意外。但加護病房的工作同仁數度發現,孩子父親常常在加護病房門外以往上拋接的遊戲,逗弄陳小弟的另一孿生兄弟。我們詢問孩子的母親,母親回答孩子的父親常常在家中如此逗弄這對嬰兒,尤其是喝酒之後。答案終於浮上台面,這應該就是「嬰兒搖晃症候群」!

陳小弟的硬腦膜下出血是因為瞬間拋接的加速度與減速度剪力造成,搖晃通常都是無數次快速地搖晃,導致腦神經纖維破壞斷裂,形成無形的高腦壓狀態;不一定要有頭部的直接碰撞。腦部的表淺靜脈連結著腦部和硬腦膜,在搖晃的同時造成撕裂而引發硬腦膜下出血。不熟悉此症的醫師,常只針對腦出血作局部處置。若無腦出血,甚至只有住院觀察。但是,若無緊急放置腦引流管減壓,常會留下嚴重神經學後遺症,如癱瘓、抽搐痙攣甚至死亡。

多數案例,搖晃導致的後果

另一個例子,兩個月大的林小妹(化名),因全身抽搐來到急診室,安排住進兒童加護病房,這女嬰不斷抽搐,伴隨著輕微發燒,住院前兩日都以為是腦膜炎而接受治療。直至電腦斷層影像證實有硬腦膜下出血及腦水腫,接受硬腦膜下腔引流手術,才穩定抽搐症狀。住院一個月後腦傷才大致復元。

住院期間,我們努力找尋出孩子腦傷的原因,發現孩子的父母相當年輕,父親18歲,母親20歲;主要照顧者為母親,母親還帶著前一段婚姻生下的3歲兒子來醫院探視林小妹。父親從事建築臨時工,母親在早餐店工作。社工師發現,母親因工作需要總要相當早起,常在餵奶過程中打盹,甚至承認曾經有過餵奶過程中不慎讓孩子從身上摔下的經驗。孩子的腦傷原因,我們研判為嬰兒搖晃症候群。母親常因日夜顛倒而無法忍受嬰兒哭聲,進而常有劇烈搖晃的舉動。

另外,母親因年輕好玩,家中環境不堪,相當不適合林小妹的成長。社工師與我們積極地爭取到安置林小妹的緊急安置令。後續,林小妹在寄養家庭安置了兩年,都規律地回門診追蹤。兒時的腦傷相當嚴重,已在林小妹腦部形成永久的腦軟化現象。但是,她在一個有愛的寄養家庭下成長及積極復健,神經發展竟神奇地與同齡幼兒相仿。

嬰兒搖晃症候群不易避免

嬰兒搖晃症候群牽動許多社會問題。不正當的搖晃嬰兒可以是蓄意或是無意造成,但卻會改變一個孩子的命運。可惜這個疾病常常會被許多非專科醫師輕忽,增加診斷及治療的困難度。由於照顧者不易被察覺犯罪,因此有一些令人髮指的父母或保姆,最後沒有接受制裁,孩子持續在問題的環境下成長,有時下次再見到孩子時已成冰冷遺體。

現在我們積極的踏入社會局並主動與檢察官互動,希望能利用醫療專業來保護這些弱勢孩童。積極地社福系統與法律,才可能保障弱勢兒童的權利。

內容來源:高雄長庚兒童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徐美欣撰寫,本文由《長庚醫訊》授權轉載。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