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於牛樟木頭的牛樟芝,由於被研究出具有抗發炎、防癌及保肝功效,在市場上價格昂貴。但有一種樟屬植物「冇樟(C.micranthum)」,因其形態與牛樟相仿,常使民眾混淆。為了辨別此兩物種的差異,林業試驗所透過「基因體解序」,成功對木材內的DNA進行分子鑑定,並發表全球第一篇樟科植物的葉綠體組序列資訊。
牛樟為台灣特有樹種,因木材性質優異,屬於我國重要的珍貴闊葉樹種。近年因寄生於牛樟木頭的牛樟芝,經研究指出具有抗發炎、防癌、保肝等功效,價格昂貴,造成牛樟木材需求量大增。但牛樟與冇樟這兩種樹種在形態上容易混淆,除了生育地環境可作為辨識參考外,文獻指出僅有果實具有形態差異,較能據以區別此兩種樹種,因此市場上有些不肖商人會混摻在一起賣。
開發DNA生物條碼,成鑑定利器

為辨明兩物種的區別,林業試驗所透過新一代「定序技術」,探索它們的前世今生。林業試驗所指出,此技術能有效了解植物葉綠體的基因體組,再從龐大的葉綠體序列中開發合適的DNA序列進行分子診斷研究,進而開發出特定的DNA生物條碼。
研究團隊先蒐集全台灣牛樟與冇樟族群種原的代表性個體,建立鑑定比對的資料庫,做為DNA指紋圖譜的依據。再運用分生技術,進一步萃取不同林地中的牛樟與冇樟木材內的DNA,透過聚合酶鏈鎖反應(PCR),進行分子診斷,比對葉綠體基因組內遺傳物質的差異,成功把木材內的DNA進行分子鑑定,做為這兩個物種在科學鑑定上的證據。
林業試驗所指出,牛樟在國內除了木材市場、苗木市場上皆有流通販售,透過分析葉綠體基因體組序列,找出其與冇樟間之差異性DNA序列後,所做的分子鑑定,是鑑定木材的一大利器,未來將可做為木材解剖、鑑定工作的輔助證據。
林業試驗所表示,透過高通量基因定序技術,森林中許多非模式物種(non-model species)都得以進行更多分子技術的研究。未來林業試驗所將建立更多國內重要樹種的基因指紋資料庫,在木材分類鑑定、林木育種、森林遺傳多樣性保育策略等,進行分子科學技術的加值,有助於提升國內森林健康、苗木培育與木材市場的具體經濟效益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