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中區的「吉字街屋」蔡內科現任屋主葉宗衡,擁有豐富的學經歷,逢甲大學建築系學士、淡江大學建築所碩士、國立中興大學園藝系博士班,2003年公務人員高等考試及格後,先後在彰化縣政府建設局、臺中市政府都市發展局服務。縣市合併後,常常需要忙到很晚才能回家,因為「單純想多做點自己喜歡的事,並多陪伴家人。」於是他在合併後1年多辭去公職,成立葉宗衡建築師事務所自行執業。
挖掘過去 老屋迷人魅力
葉宗衡最早整修的老屋,是位在中區知名地標宮原眼科對街一棟圓弧型的建築物,屋齡估計有60年,曾經是肥皂工廠,後來賣過運動用品,目前是繼光香香雞的旗鑑總店,米其林一星餐廳「澀 Sur-」也將進駐。葉宗衡接手修復時建議屋主一定要保留原有立面,「圓弧形的水平帶窗,相當細緻,類似建築手法已經很少見,極具時代性的特色。」葉宗衡很慶幸當初屋主接納他的建議,將立面完整保留至今。
「你會發現老建築擁有許多難得的故事,甚至可以從那個年代使用的建材、工法,推演出特殊的存在意義。」葉宗衡說,越接觸老建築越能感受到其魅力,裡面有人的生活軌跡,「會讓你想要更加深入去挖掘及調查研究,是新的建築物所不會有的樂趣。」
意外機緣 入主診所街屋
2020年,葉宗衡透過仲介得知中區中山路183號的蔡內科主人有意易手,「我接到電話馬上過去,印象很深刻,同時間有4組人在看,那天去剛好屋主蔡醫師也在,我粗略逛一下,發現這棟街屋保存得非常好。」他當場表明自己是建築師,留了名片,並且告訴蔡醫師:「我覺得你這個房子很有特色的,狀況也很好,我會幫你保留下來的。」
葉宗衡說:「說不定別人出的價錢還更高,但當下就覺得蔡醫師傾向賣給我。畢竟蔡醫師從小在這間屋子長大,父親及兄長在這裡行醫近50年,如果賣掉後馬上被拆除,心裡肯定會很不好受。」因此看屋隔天葉宗衡便立刻下訂,跟銀行借了2,500萬元,也是他迄今買下的唯一一棟老宅。
蔡內科興建於日治時期,與日本或臺灣的傳統街屋不全然相同,屬於和洋折衷主義式建築,混合日本殖民時期的造屋技術,融入古典建築樣式。整體外觀相當簡潔,頂部線條乾淨俐落,沒有日治時期街屋常見的裝飾或花草飾帶,具氣派挑高的大門及騎樓空間,在柱拱間的圓弧上安排簡單的線條變化、細節十足。2樓3扇顯眼的長方形窗戶,使得內部空間顯得非常明亮,相當具有風格品味。
老屋尋寶 意外確認屋齡
葉宗衡在買下蔡內科時,只能根據土地所有權狀得知是在大正15年(1926年)辦妥登記,至於房屋起造日期為何?調遍了相關航照圖都查不到。直到數月前在整修屋架時,意外發現屋頂木桁架中有個長條形的幣串(日本建築上梁時的鎮宅物品),上頭記載「昭和八年」(1933年),這幢老屋的「歲數」終於獲得解答。他說,等到今年重新啟用時,正好慶祝它的90大壽,屆時也期望邀前屋主蔡醫師共襄盛舉。
修復老屋的過程,葉宗衡稱之為「尋寶」。他在屋內書櫃發現知名藝術家顏水龍的畫作,後來得知蔡醫師與顏水龍交情深厚,目前畫作已經重新裱框,未來將公開展示。打開屋後廚房旁的鐵板,走下去便是私人防空洞,後側還開有小窗可以通風採光。1樓起居室、2樓貴賓室都設有服務鈴,按一下即可通知傭人,可窺見當年屋主富裕的生活。交屋時蔡醫師只帶走較貴重的物品,留下不少骨董家具,其中有一只木箱曾經飄洋過海,是蔡醫師祖父去北京考秀才時,由書僮負責扛著,裡頭裝滿考試用書籍。葉宗衡說,這真的是「進京趕考」的時代產物。
「蔡內科」預計今年重新開幕營運,目前已有紅酒、茗茶、骨董、咖啡等不同領域經營者陸續來接洽,甚至有醫師表示願意加價買下開診所。葉宗衡表示,無論承租者的經營項目為何,1樓前半段的看診空間有蔡醫師家族行醫的歷史痕跡,已承諾文化局會開放給民眾參觀;2樓前方的小空間目前計畫供文史工作者使用,舉辦研討會或醫學健康講座。
簡化流程 加入人的故事
葉宗衡提到,老屋修復會遇到的困難點,包括光從外觀很難看出屋架的現況,往往整修的費用比重建還高等,加上合法建築物的認定和補照程序同樣很繁瑣,在主管的文化、建管、審計、會計各單位全力配合之下,過程中還是花了1年半才完成行政程序開始動工。因此他期待未來各項流程能夠持續優化,進而提升民眾的修復意願。
「不管是建築或者空間,如果沒有『人』的生活軌跡,房子就只是硬體容器,是沒有靈魂的。」葉宗衡說,任何老屋的修復,故事一定要加進來,希望政府與民間能夠挹注更多資源,讓這些老房子再生。葉宗衡認為,有「小京都」之稱的中區,未來一定能像臺北的西門町,曾經繁華後沒落,又因捷運通車而再度繁華,像是個有機的循環,中區的建築物有各自的特色,點線面串聯起來,將成為文創的聚落,也是老屋、歷史的展示場。
本文轉載自《文化臺中》,非經同意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