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青春誰來定義?一張塞滿課程的課表洩漏家長心中怕輸的秘密

社會議題

「台灣的家長太害怕了,卻怕到失去更多。」昨晚一位和我一起受邀參加總統教育獎的老師,道出他這幾年看到的情形。對照到這幾天網路上狂傳一張密密麻麻排滿各種課程的作息表,我心中浮現了「這世界真的會把孩子教笨」的憂慮。

知名認知心理學者布魯姆說人的認知向度有六種,分別是: 1.記憶、2.了解、3.應用、4.分析、5.評鑑、6.創造。部分家長傾全力衝刺,日以繼夜幫孩子安排課程就是希望孩子獲得好成績,然而不斷衝刺的結果,就只在記憶和了解層次著墨。如果希望孩子能和社會接軌,能夠邁向成功,其實包含分析、評鑑和創造向度都需要學習。

大家都在衝,孩子該如何找步伐?

「既然知道,為什麼不嘗試看看?」我好奇問他。「整個組織氛圍,不容許你太冒進!」這位老師說道。

確實如此,曾經有個制約理論,一群猴子被關在柵欄內,只要牠們做了某些事情後,會被外在制約。後來這制約不見了,猴子還是不敢越矩。有一天來了一隻新的猴子,當這猴子做了某些越矩動作,其他猴子會集體制約新猴子,久了這猴子也和原來群體一樣。再過不久,再來一隻新猴子,同樣的曾被制約的新猴子,也加入舊群體去限制最新來的那隻猴子。

 
要改變一個組織的文化很難,除非遇到轉折點。同樣家長也習慣了舊經驗知識,要改變這樣的思維也不容易。

當初我帶著孩子去花東單車壯遊,曾經引起縣內譁然,進而一大多評論出現。「改革確實需要勇氣」我跟這位老師說道,「但不要怕,我知道目前教育部很有彈性,而且願意支持老師的作法」我鼓勵這位老師勇敢的去做對孩子有益的事情。

成長的第一步:讓孩子學習自主

今年夏天,我們學校延遲放暑假,讓老師帶著孩子去台灣各地蹲點(花蓮;宜蘭、新北、北市、台中、雲林、台南等地)。孩子自己寫計畫,自己接洽蹲點的地方,用自己的勞力賺取旅費,最重要的是,要學習自主,並且朝向公益進行。

「自己規劃、寫計畫」就是布魯姆認知向度中創造的計畫層次。我長期觀察孩子參與蹲點的能力展現,能夠確實執行的孩子,後來獨立性很強,他們可以自己策展、自己規畫遊學課程,知道自己想要甚麼?但是有個「缺失」,就是會很有個性,比較無法接受無理的威權制約,這也就是家長不習慣的地方。

我曾經跟幾個NGO夥伴說過,如果台灣有比較好的社區、農場等,如果已經準備好的學生,為什麼不讓她們去學習?日本農山漁村計畫,就是整合各部會的資源,提供給學校和社區創造一個新的價值,社區活絡了,老人幸福感增加,人進去了,產業也會帶起來,孩子進去了,能力也帶得出來。

你可以選擇自己的天空,孩子當然也可以定義自己的青春,不要怕失去學位,學位要的話都可以補起來,但失去學力就等於失去競爭力,勇敢的去補起失落的天空,教育是:你選擇了什麼,也會獲得什麼,但也會失去什麼,只要教育呈現多樣性,台灣就有希望。

(本文作者為現任雲林縣華南國小兼樟湖生態國民中小學校長,經作者授權轉載自陳清圳臉書)­

社群評論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