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問林右昌市長 想把基隆變如何?

地方建設

在台灣鐵道暨國土規劃學會(以下簡稱本學會)針對前瞻計畫的系列討論中,本學會對於前瞻計畫的基調其實都很清楚,就是「國土規劃先行」,「運輸系統要能符合人們的工作與生活期待」。

本學會依據交通部統計處公佈的「公共運輸市占率」資料,這個分析的經費來自於交通部定期預算支應的「公路公共運輸計畫」系列預算,這個統計分析以問卷方式可以問到很多民眾的生活樣貌,其中,反應了北北基桃這個大臺北都會圈之中,民眾通勤的生活樣貌。

Train-Tram真的是基隆人要的嗎?

我知道很多人想問,Train-Tram是不是基隆人要的選項?Train-Tram要不要延伸到南港站?但在技術議題之前,本學會其實要提出幾個比較基本面的問題,例如:

1. 為何基隆的產業發展,無法讓基隆人在地生活,使得住在基隆的民眾,成為全國到外縣市工作比例最高的行政區?
2. 基隆、七堵、汐止、南港、松山、臺北這條軌道廊帶上,有沒有機會依循軌道系統,重塑新的產業與居住發展型態?
3. 如果基隆人真的要往來臺北市、以及新北市西側(板橋/土城/中永和/三重/新莊)活動時,能不能滿足「45分鐘」的生活圈?

上面三個問題,如果沒有先克服,去討論 Train-Tram 是不是適合,去討論 Train-Tram 要怎麽蓋,都言之過早。因為基隆的 Train-Tram 案是沿用臺鐵的既有路權,在更改系統的時候,不免要與既有系統相互比較,一比下來的問題就是:
1. 請問,Train-Tram 相較於臺鐵的 EMU800 通勤電聯車,速度更快、載運量更大嗎?
2. 再請問,有了 Train-Tram,縱使基隆人住在基隆車站旁邊,可以更快的到臺北市、更快的返家嗎?捷運轉Train-Tram,通勤費用是民眾能負擔的嗎?
3. 三問,Train-Tram 可以扭轉城鎮發展,讓更多基隆人在地生活嗎?

如果答案都並不是肯定的,代表現在基隆的 Train-Tram 案,臺北市和基隆市兩邊在討論的議題,其實只是太細節的討論。上位的國土計畫,連居民未來的生活、工作、通勤模式都還沒弄清楚時,討論這麼多技術細節,其實與人民生活關聯很薄弱。

基隆大蓋運輸,人口外流是否更嚴重?

那講到國土計畫、講到前瞻計畫,行政院、國發會、交通部,這些負責上位計畫的機關,是不是應該出來表示,為什麽要設計Train-Tram 來服務基隆到臺北之間的通勤需求?如果交通部的統計資料,根據本會估算每天來往基隆與臺北都會區之間就有15萬旅次,那麽更改旅次需求的型態,很明顯的就是必須站在國土規劃切入才能有合理的設計邏輯。

交通部的調查顯示了一個很明顯的現實,有四成居住於基隆的民眾,他們不在基隆工作,這代表的事情是,他們的午餐不會在基隆市消費,他們的晚餐也有可能不在基隆市消費。所以,真的不要以為興建運輸系統是為了人民的幸福,運輸系統連接兩地、創造了更快速的生活,可能會更加速發展強度較弱城鎮的老朽與死亡。這個議題在高齡化、少子化的臺灣社會,在可見的未來會更劇烈與明顯。

同時在基隆 Train-Tram 這個議題上,臺北市也只是因為自己的「東區發展計畫」的發展軸線,是以南港車站為中樞而發聲。可是如果仔細去看看南港站的運輸系統配置,你會認為他是一個發展良好的轉運站嗎?如果是,為何現在不能用既有的臺鐵旅客來改在南港轉乘?

所以,問題真的不在於要不要做 Train-Tram,我們想問國發會的重點議題是,基隆有四成民眾在臺北都會區工作的現況,是合理的發展期望嗎?我們另外想問基隆市政府,爭取了更便利的與臺北都會區的接駁系統,會不會傷害基隆市的在地產業?

一個看似預算規模不高的軌道專案,其實背後是很複雜的國土規劃與產業發展課題。還是要一再強調,如果沒有「國土規劃先行」,「運輸系統要能符合人們的工作與生活期待」的發展目標,其實非常難達成。

本文作者為台灣鐵道暨國土規劃學會理事鄭羽哲。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