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團法人台灣民意基金會今日上午發表「國人對國會改革立法釋憲結果的態度」即時民調,調查結果顯示,多數台灣民眾對10月25日司法院憲法法庭關於國會改革立法的釋憲判決持不接受態度。
調查結果,國會改革釋憲判決:31%接受、43%不接受
針對憲法法庭宣判「國會改革立法部分合憲、部分違憲,但絕大多數改革主張遭宣告違憲」的判決,31.1%受訪者表示接受(12.6%非常接受,18.5%還算接受),43%不接受(23%不太接受,20%完全不接受),另有25.9%未明確表態(13.4%沒意見,12.5%不知道或拒答)。
調查結果顯示,對於此次釋憲判決,不接受者比接受者多出12個百分點,反映憲法法庭權威面臨挑戰,多數民意對該判決存有疑慮。
台灣民意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表示,這項發現傳達一個重要訊息,那就是司法院憲法法庭權威正遭遇多數民意的挑戰,未能立即定分止爭,化解朝野政治衝突。這類似2017 年同性婚姻釋憲案出爐後的社會氣氛,但因這次釋憲涉及高度政治爭議性問題,後續紛爭將更強烈,更層出不窮。
交叉分析分析
首先,從年齡層看,除了20-24歲多數接受外,其他25歲以上多數不接受。具體地講,20-24歲,52%接受,26%不接受;25-34歲,31%接受,47%不接受;35-44歲,27%接受,47%不接受;45-54 歲,38%接受,42%不接受;55-64歲,30%接受,50%不接受;65歲及以上,23%接受,36%不接受。
第二,從教育程度看,每一種教育程度類別,都呈現多數不接受的現象。具體地講,大學及以上教育程度者,35%接受,43%不接受;專科教育程度者,31%接受,52%不接受;高中/高職教育程度者,31%接受,46%不接受;初中/國中教育程度者,26%接受,42%不接受;小學及以下教育程度者,22%接受,27%不接受,51%沒意見或不知道。
第三,從職業背景看,除了軍公教人員、學生和農民外,其他職業類別包括自營商/企業主、高階白領人員、基層白領人員、勞工、家庭主婦、退休人員和無業/待業者,都呈現多數不接受憲法法庭這次的釋憲判決。
第四,從政黨支持傾向看,民進黨支持者,49%接受,30%不接受;國民黨支持者,21%接受,61%不接受;民眾黨支持者,23%接受,63%不接受;中性選民,21%接受,35%不接受,44%沒意見或不知道。
第五,也是最後,從6都16縣市角度看,可以發現每一個地區都呈現不接受者多於接受者。具體地講,台北市,33%接受,47%不接受;新北市,30%接受,46%不接受;桃園市,37%接受,39%不接受;台中市,32%接受,42%不接受;台南市,30%接受,48%不接受;高雄市,31%接受,41%不接受;其他 16 縣市平均,30%接受,42%不接受。
整體來講,台灣社會對10月25日司法院憲法法庭「立院職權修法釋憲」判決結果的反應,台灣民意基金會認為,多數台灣民眾對此判決結果表達不接受,並凸顯三大值得注意的現象。
多數民眾不接受釋憲判決
調查指出,除了少數群體如20-24歲社會新鮮人、民進黨支持者、軍公教人員、學生及農民表示多數接受外,其餘大部分年齡層、教育背景及職業類別的受訪者均呈現不接受的態度。這反映出釋憲判決未能獲得廣泛的社會支持,且在性別、年齡、族群及行政區域上都顯現普遍的不滿情緒。
不接受的原因多樣化
民眾不接受此次釋憲判決的理由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對「部分合憲,部分不合憲」的裁定持反對態度,另一類則對「絕大多數國會改革主張被宣告違憲」表不滿。前者主要來自綠營支持者,認為藍白聯手推動的修法應被全面認定為違憲;後者多為藍營支持者,認為國會改革主張基本上應該是合憲的。
這種分歧也解釋了台南市與高雄市等民進黨票倉地區,儘管支持者多數接受判決,但整體社會仍多數不接受的現象。
歷年釋憲案反應比較
比較過去七年來司法院憲法法庭的三大矚目釋憲案,包括「2017同性婚姻釋憲案」、「2024死刑釋憲案」及此次「立院職權修法釋憲案」,此次判決的社會接受度僅為31%,低於「死刑釋憲案」的47%與「同性婚姻釋憲案」的43%。
社會與政治性釋憲的影響力落差
由上述調查可見,憲法法庭對社會性議題如同性婚姻或死刑的釋憲,雖爭議性高,但仍具一定說服力與權威性;然而,對於高度政治性的釋憲案件,其權威性與說服力明顯較為薄弱。這凸顯未來憲法法庭在政治性議題上的裁定,需更關注社會觀感及多方溝通,以提升信任與接受度。
調查背景與方法
此次調查由台灣民意基金會游盈隆教授負責問卷設計及研究分析,並委託山水民意研究公司執行,調查期間為2024年11月11日至13日。調查對象為全國20歲以上成年人,採雙底冊隨機抽樣(市話70%,手機30%),共訪問有效樣本1017人,抽樣誤差為正負3.07個百分點,並依內政部最新人口統計資料加權,以符合母體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