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經濟」時代來臨 轉換消費者付費的思維助攻

科技趨勢

在台灣,近來兩位海外中研院院士王平、謝長泰特地回台,出面大聲疾呼,指出政府的政策仍處在重研發、重科研的思維中,但服務創新甚至是服務業才是台灣產業的下一個機會。

「服務創新」這個名詞,其實早在2007年的美國《BusinessWeek》商業周刊中,已經預言這是產業界的「下一件大事(The Next Big Thing)!」

政府方向不清楚,但業者早已快馬加鞭

第二屆「WHATs NEXT!移動到未來」數位行動產業高峰會今(10)日展開,邀請各個領域的專家出席。而在論壇上,可以看到不管是科技業、金融業、還是青年創業,幾乎各行各業業者在談的,都是服務創新的案例和概念,也顯示了大家對台灣的憂心。

根據統計,服務業占GDP的比重自從在2001年達到高峰的73.3%,之後便一直減少到2016年63.15%,有不少學者專家都認為,台灣經濟成長減緩、停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服務業停止成長甚至下降。

「台灣不能再做隱形冠軍了,因為在物聯網的時代,大家看到的是服務,服務應該是顯性的、是有品牌的、是要站出來跟客戶溝通的,」台灣微軟物聯網創新中心副總葉怡君指出。

她開玩笑地說,其實從亞馬遜的執行長貝佐斯已經一度超過微軟的創辦人比爾蓋茲,成為全世界最富有的人就可以知道,什麼東西才是能夠真正賺錢的。微軟一直想要趕上亞馬遜在雲端服務上的成績,但目前規模還是不及亞馬遜,「商業模式轉換真的是一個很困難的題目,因為過去我們都是硬體思維。」

培養使用者付費習慣,拓展服務創新可能

研華科技台灣營運處副總林其鋒則指出,從整個產業發展的過程中來看,台灣非常會做硬體,不管是筆電還是手機都能做到世界第一。但從2000年開始網路興起,大家忽略到一個很大的重點,那就是社群網站的興起,從這裡也可以看到,創意服務模式的展現才是未來的重點。

台灣創新創業中心營運長陳幸雄也以自身經驗舉例,過去帶新創團隊去矽谷參展的時候,「真正能獲得投資的團隊,通常不是他的科技、技術有多厲害,而是站在台上之後,他懂得怎麼推銷自己,他會說故事、講品牌。」

他認為,台灣不是沒有人才、技術,光是從很多台灣出產的系統軟體,國外、大陸都有在使用可以得知,其實只要慢慢把應用的經驗像外擴展,就會發現很多台灣擅長的地方,除了科技以外,也慢慢導入人文的思維,「如果要以服務為導向,台灣應該是有機會才對。」

談到產業轉型、升級,其實業者都很有感,但除了業者自身努力,以及政府調整產業方向外,葉怡君也提出了一個值得反思的觀點。她指出,在台灣大家會說產業轉型到服務業並不是那麼容易展開,「但是在台灣,社會上根本也沒有付費給軟體和服務的習慣,既然如此新的商業模式要怎樣才能產開呢?」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