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配「亞亞」劉振亞因鼓吹武統,遭移民署廢止依親居留許可,但此舉遭外界質疑違反言論自由,到底什麼樣的言論危害國安?保障言論自由與國家安全之間的界線如何拿捏?
劉振亞(網名「亞亞」)因在社群媒體上發表被認定為「鼓吹武統」的言論,遭內政部移民署依據《大陸地區人民在台灣地區依親居留長期居留或定居許可辦法》第14條第1項第4款,以「有危害國家安全或社會安定之虞」為由,廢止其依親居留許可。此事件引發了外界對言論自由與國家安全界線的激烈爭論。以下從不同角度探討什麼樣的言論可能危害國安,以及如何在言論自由與國家安全之間尋找平衡。
什麼樣的言論危害國安?
根據內政部以及陸委會的立場,劉振亞的言論被認為超越了單純的政治表達,涉及鼓吹武力統一台灣。例如,她曾在影片中提及「這場軍演絕對是迄今為止威懾力最強、最具攻勢演習,也許明天早上醒來,寶島上已經插滿了五星紅旗」等內容。這種言論被官方解讀為不僅支持武力解決兩岸問題,還可能激發社會恐慌或被外部勢力利用,進而威脅台灣的安全與穩定。
從法律角度看,《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及相關規定賦予政府在特定情況下限制言論的權力,尤其當言論被認定與敵對勢力的宣傳一致,或可能成為「內應」風險時。台灣當前將中國大陸視為主要安全威脅,因此對涉及武統的言論採取較嚴格的審查標準。具體而言,若言論被認為具有以下特徵,可能被視為危害國安:
1. 直接鼓吹暴力或戰爭:如公開支持武力攻台或戰爭行為。
2. 製造社會恐慌:言論可能引發民眾對國家安全的疑慮或不安。
3. 與敵對勢力立場一致:特別是當言論被中國官方媒體轉載,強化其宣傳效果時。
然而,劉振亞本人辯稱,她只是評論兩岸局勢,並非有意鼓吹武統,認為自己的話被扭曲。這也凸顯了認定「危害國安」的標準在實務中存在模糊空間,可能因主觀解讀而異。
言論自由與國家安全的界線如何拿捏?
言論自由作為民主社會的核心價值,保障個人表達意見的權利,但並非絕對。國際人權標準(如《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19條)也承認,言論自由可因國家安全、公共秩序等正當理由受到合理限制。問題在於,這條界線應如何劃定,才能避免政府權力過度擴張,同時有效維護安全?
1. 比例原則的應用
在民主社會中,限制言論自由的措施應符合比例原則,即手段必須適當、必要,且與目的相稱。對劉振亞的處分是否符合這一原則,意見分歧。支持者認為,廢止居留許可是對潛在國安風險的必要回應,尤其在兩岸緊張局勢下;批評者則質疑,直接驅離一名長期在台生活的配偶,是否過於嚴苛,未考慮其他替代方案(如警告或罰款),也未充分證明其言論構成「即時危害」。
2. 法律明確性與程序正義
目前台灣相關法規對「危害國安」的定義較為籠統,缺乏具體標準。學者如中正大學教授羅世宏指出,行政機關單方面裁量,可能導致標準不一,引發寒蟬效應。此外,劉振亞案未經法院充分審理即執行處分,也讓外界質疑程序正義是否得到保障。
3. 社會共識與價值平衡
言論自由與國家安全的界線,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社會共識。在台灣,對兩岸議題的敏感性使得部分民眾支持嚴格措施,認為這是「抗中保台」的必要手段。然而,也有聲音認為,若因言論剝奪居留權,可能損害台灣長期標榜的民主自由形象,甚至與過去民進黨強調的「百分之百言論自由」理念相悖。
可能的平衡之道
要拿捏這條界線,或許需要以下調整:
明確法律規範:制定更清晰的標準,界定何種言論構成國安威脅,避免行政裁量過大。
分級處置:對不同程度的爭議言論採取漸進式措施,例如警告、限制公開發言,再到居留處分,而不是一步到位。
獨立審查機制:引入第三方機構或司法審查,確保處分有充分證據支持,並兼顧人權保障。
劉振亞案的核心爭議在於,什麼樣的言論足以構成國安威脅,以及政府應如何在保障自由與安全之間找到平衡。她的言論是否真的危害國安,可能取決於其意圖、影響力及社會背景的綜合判斷。目前的處理方式反映了台灣在特殊地緣政治環境下的謹慎態度,但也暴露出法律與實務上的灰色地帶。若不進一步釐清界線,類似案例可能持續引發爭議,甚至影響民眾對言論自由的信心。最終,這不僅是法律問題,更是台灣社會價值選擇的試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