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美國知名科技媒體《The Information》最新披露,美國半導體大廠英特爾(Intel)與台灣積體電路製造公司(台積電,TSMC)的高層近日達成一項初步協議,雙方將成立合資公司,共同營運英特爾的晶片製造業務。
這一消息在業界掀起波瀾,被視為英特爾結束長期財務危機的關鍵一步,也可能重塑全球半導體產業格局。據悉,台積電將持有新公司20%的股份,而此舉正值美國總統川普積極推動本土製造業復興之際。
對此,台積電今(4)日仍強調,不評論市場傳聞;經濟部則說,我國業者對外投資,都必須向經濟部投審司申請。
英特爾聞訊股價大漲
根據《The Information》報導,兩位參與談判的知情人士認為,這項初步協議旨在整合英特爾的晶片製造設施,並由台積電提供技術支持以提升其生產效率。
消息傳出後,儘管美國股市因川普政府近期推出的「核彈級關稅措施」而全面下跌,英特爾股價卻逆勢上漲近7%,成為市場亮點。與此同時,台積電在美國上市的股票(ADR)下跌約6%,反映投資者對這一交易的不同預期。
根據《The Information》報導,台積電將以技術轉移而非現金投資的方式獲得新公司20%的股份。具體而言,台積電可能與英特爾分享其先進晶片製造方法,並培訓英特爾員工掌握相關技術。這一安排不僅能幫助英特爾提升製造能力,還能讓台積電進一步鞏固其在全球晶片代工市場的領導地位。然而,新公司的其餘股份如何分配及資金來源尚未明確,談判仍在進行中,尚未達成最終協議。
川普政府的推動與地緣政治考量
這項交易的背後離不開美國政府的積極介入。根據《The Information》引述知情人士透露,川普政府促成了英特爾與台積電的談判,旨在振興這家美國最具代表性的科技公司。川普長期以來批評台灣「竊取」美國晶片產業,並將先進製造業回歸美國視為其執政核心目標之一。上個月,台積電宣布斥資1000億美元擴大美國生產能力,執行長魏哲家(C.C. Wei)表示此舉主要由客戶需求驅動,但川普則認為其關稅威脅是台積電投資的真正動力。
《The Information》也揭露,與此同時台積電正面臨美國商務部的調查。該部門正在審查台積電是否因向中國華為供應先進晶片而違反美國出口管制規定。作為全球最大晶片代工商,台積電的客戶包括蘋果(Apple)和輝達(Nvidia),其使用美國技術製造晶片,因此必須遵守相關法規。白宮和商務部官員一直在敦促雙方達成協議,以解決英特爾的長期危機並確保美國半導體產業的競爭力。
英特爾的困境與轉型壓力
英特爾近年來在晶片製造領域的落後已是不爭的事實。相較於台積電在先進製程技術上的領先地位,英特爾因生產效率低、成本高而難以吸引足夠客戶,其代工業務發展受阻。根據英特爾公司財報,截至2024年底,英特爾代工部門的財產、廠房和設備價值達1080億美元,但該部門去年錄得188億美元淨虧損,為1986年以來首次。個人電腦市場低迷及巨額建廠投資是虧損主因,公司股價過去一年下跌超過50%,市值大幅縮水。
英特爾內部阻力也成為交易推進的障礙。《The Information》引述兩名英特爾員工透露,一些高層擔心與台積電合作將導致大規模裁員,並可能削弱公司自主研發晶片製造技術的能力。他們指出,若新公司採用台積電的生產方法,英特爾可能被迫出售部分昂貴設備,甚至被視為將代工業務「變相賣給」台積電。這一前景讓部分員工和管理層感到不安。
台積電的戰略考量
成立於1987年的台積電由創辦人張忠謀帶領開創晶片代工模式,專注製造而不涉足設計,避免與客戶競爭。這一策略使其成為全球晶片製造龍頭,尤其在智慧手機和人工智慧晶片領域佔據主導地位。相比之下,英特爾在先進製程上的落後使其難以與台積電抗衡。此次合作不僅能幫助台積電削弱一個主要競爭對手,還可能為台灣政府在與美國談判中贏得更多籌碼。
然而,台積電也面臨挑戰。根據《The Information》報導,台灣長期受到中國的武力威脅,而川普對是否軍事保衛台灣態度曖昧,這使得台積電在美國的投資和合作更具戰略意義。此外,若合資公司採用台積電技術,英特爾現有設備與台積電製程的兼容性將成為技術難題,可能需要大幅調整甚至淘汰部分機器。
外媒曾傳出台積邀請輝達、超微、博通一起投資英特爾製造
台積電3月初宣布擴大對美投資1千億美元後,仍難平息有關美方希望台積電救援英特爾的傳聞,先前還一度傳出,台積電已主動邀請輝達(NVIDIA)、超微(AMD)、博通(Broadcom)入股,經營英特爾(Intel)晶圓製造的合資企業,當時台積電皆是低調不做評論。
根據當時《路透》的獨家報導,台積電還向輝達(Nvidia)、超微(AMD)、博通(Broadcom)等美國晶片設計巨頭提議參與合資計畫,運營英特爾代工部門,但持股不超過50%。此舉旨在分散風險並吸引更多客戶使用英特爾工廠生產的晶片。知情人士透露,高通(Qualcomm)也收到類似提案,但已退出相關談判。這些公司對收購英特爾部分業務表現出興趣,但英特爾董事會傾向與台積電合作,而非單獨出售代工或設計部門。
技術整合是另一大挑戰。英特爾與台積電在製程、設備和材料上存在顯著差異。英特爾近期推出的18A製程被認為是其翻身希望,但高層曾向台積電宣稱該技術優於後者的2奈米製程,這一說法在談判中引發爭議。台積電則希望合資公司的投資者成為英特爾先進製造的客戶,以確保工廠產能得到充分利用。
陳立武接任英特爾新任執行長,為出售代工業務但帶來轉機
英特爾自去年12月與前執行長帕特·基辛格(Pat Gelsinger)分手後,合資談判一度停滯。上個月,公司任命陳立武(Lip-Bu Tan)為新執行長,他曾任職晶片設計軟體公司Cadence Design Systems的執行長,並在擔任英特爾董事期間主張出售代工業務。陳立武的上任為談判注入新動力,但內部反對聲音仍未平息。
隨著談判推進,英特爾代工部門的未來及美國晶片產業復興計畫備受關注。若交易達成,將不僅影響英特爾與台積電的競爭態勢,還可能牽動全球半導體供應鏈格局。英特爾、台積電及相關企業均拒絕置評,白宮和商務部也未回應。業界人士預計,未來幾個月內,這項交易的細節將逐漸明朗,為美國半導體產業帶來新的發展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