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對台灣輸美商品課徵高達32%的關稅,引發外界對台灣健保體系是否面臨新一波財務壓力的憂慮,特別是藥品與醫材原本就高度仰賴國際供應鏈,一旦關稅拉高,恐將進一步推升健保支出,使本已沉痾難解的健保財務黑洞更形嚴峻。
對此,醫界專家認為無論是否課稅,台灣健保制度本身已處於「不調不行」的十字路口,「這是一個警訊,也是一次重新盤點改革方向的契機」。
前食藥局長、台灣藥品法規學會理事長康照洲接受《信傳媒》電訪時指出,從目前資訊來看,美方關稅措施對台灣醫療體系的直接衝擊,主要會反映在醫材出口與藥品進口兩個面向。「藥品本身的出口額度不高,但醫材,像是我們出口到美國的血糖機等產品,在全球市場還蠻有名的,美國又是主要消費市場,這塊受到的影響會比較大。」
至於進口面,康照洲認為國內目前尚無全面性缺藥的現象,但已有部分藥品供應鏈受波動影響。他表示,川普希望各國對等徵稅,「他強迫大家要跟他要一樣的關稅,不能說這個我們抽得很高他抽得很低,他要平衡這一點,但是川普對於這個藥品除了關稅之外,確實談到藥價的問題,這個會不會影響到我們,要求美國的藥品在我們核價的時候給予一個比較合理的價錢,目前還不是很清楚。」
康照洲進一步指出,美國自身藥價全球最高,從1、2倍到10幾倍都有,不僅是因為藥本身的研發成本,而是整體醫療體系成本昂貴,包括醫師薪資、住院費等。「若他們希望其他國家也要給予比較高的藥價核價,這其實對我們會造成更大壓力。但問題是,我們的健保制度根本無法去match那種價位。」
「硬總額制度」補不上健保財務黑洞
關稅議題浮上檯面,也再度凸顯台灣健保制度長期「吃緊」的體質問題。
康照洲直言,「即使沒有關稅問題,本來的財務壓力就很大。」他指出,目前台灣健保制度最大的問題是採取所謂的「硬總額」制度,也就是每年訂出一筆預算,一旦花完就不再追加,政府也不補貼,導致醫界只能「打折」領錢。
「不像台電,電費不夠政府還會補助;健保總額花完,就是大家一起攤,變成點值從1點1元變成0點多元,實際收入打折,這當然讓基層醫界很苦。」
康照洲補充,目前藥價總額占整體健保支出已經突破25%,趨勢仍持續上升,這也讓藥界抱怨給付低、限制多,無法引進國際同步的治療protocol(協定)。「這是目前制度已經顯現出來的疲態,如何去修正是非常重要的課題。」
自費醫療成趨勢,支付制度應調整
衛福部今年推出「醫院個別總額制」希望能控制健保支出成長,「確實個別總額大家會想到的有一個趨勢就是可能自費會變多,所以我們也聽到有些醫院即使有藥也要求要自費,因為總額已經到頂了,自費會越來越多,這是一個趨勢,但到什麼時候會變成大家沒辦法承受還不清楚。」
康照洲認為,自費本身是全球醫療制度常見的分流機制,但要注意台灣制度的公平性與可近性。「照理說應該是要漲保費啦,但在漲保費之前,公衛界的疑慮是有沒有去檢視是否有過度醫療或亂開藥、不當的檢查;另外,因為醫院要賺錢大部分是從藥來,用藥就沒有去節制,這一直是被批評的,就是你要求漲保費,那你到底是不是真的很珍惜這個資源在使用?如果沒有一個預算上限,大家會一直浪費、永遠嫌不夠。」
因此康照洲也主張,若真走向自費擴張,勢必要有更完善的制度配套,「現在聽說為了因應關稅事件,澳洲確實開始調整他的支付制度,我們是沒有聽到衛福部有任何的訊息和聲明,上次有跟他們提過是不是藉這個機會改變國內的製造業體質,都沒有消息。」
政府應盤點藥品政策與製造能量
針對藥品的部分,政府是否應啟動「戰備庫存制度」或「共同採購平台」來平衡成本?
康照洲先指出,「過去我們一直在談所謂學名藥政策,大家以前一聽到所謂學名藥政策就是要低價,第二個就是因為給付太低所以藥廠離開台灣,其實整個學名藥政策不只是這樣,現在國內製造廠還有100多家,但很多的藥廠規模都很小,大家都賣同樣的藥,相同的藥太多了,所以就算是算一塊錢,如果有20家在競爭,每家殺個0.1元,殺到後來他們自己可能賣幾毛錢,所以賣很低價不是健保的問題,是殺價競爭的問題。」
因此他建議,應盡速啟動藥證盤點與整併機制,鼓勵產業專業化、區隔化經營。「像日本已經開始這樣做了,營業額少於5%的,政府就鼓勵企業退出市場、整併資源,再幫忙輔導轉型。」這樣才能真正培養出有競爭力的國產製藥能量。
康照洲強調,川普關稅雖是外來壓力,但也提供台灣醫療體系一個重新盤點與轉型的契機。「可以藉這個機會調整,不然人家一個措施你就要倒了,這樣也不是辦法,國內如果不藉這個機會來做轉型,未來的危機會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