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對台課32%關稅》美國擬對藥品徵稅…藥師籲政府:盤點庫存、勿讓輸液事件重演

醫療政策

美國總統川普日前宣布將對台灣課徵32%對等關稅,且進一步表示很快就會對晶片和藥品課稅,一連串的關稅政策也引發國際關注。

醫界擔心,一旦此政策成真,藥品供應鏈將首當其衝,全球醫療市場勢必受到波及,尤其像台灣高度仰賴進口藥品與原料藥的國家,衝擊恐怕不只有缺藥而已。

基層藥師協會理事長沈采穎接受《信傳媒》電訪時先強調,台灣必須超前部署,盤點藥品供應鏈風險、強化國產替代方案,並重構政府協調與採購機制,才能避免重演過去缺藥危機。

延伸閱讀:川普對台課32%關稅》藥品、醫材漲價風險升 專家憂重創醫療供應鏈 

全球藥品供應「無國界」,學名藥最易受衝擊

「現在沒有一種藥品,從原料到成品能完全在同一國家完成。」沈采穎開門見山指出,全球藥品供應鏈早已高度分工化,無論是原廠藥或學名藥,其製造程序分散在各國,最終製成品可能又在第三地包裝。「例如美商輝瑞藥廠的某些製程在美國波多黎各,但藥品包裝則設於德國,這樣的情況在全球藥品產業相當普遍。」

在這樣的跨國製造架構下,美國若對進口藥品課徵關稅,將不只針對特定藥品,而是可能牽動整體製藥流程與原料運輸。「通常沒有一個國家專門生產某種藥物,世界各地的工廠負責該過程的不同部分,各個工廠生產化學品和其他原料。製藥公司購買各地這些原料,並用它們來製造藥物的活性成分。然後需要將活性成分作成藥丸或液體。」

尤其學名藥受衝擊最大,因為成本敏感、利潤較低,一旦原料價格因關稅上升,將最先無法承受市場波動。沈采穎補充,根據荷蘭國際集團(ING)經濟學家Diederik Stadig 的估計,對於更複雜的學名抗癌藥物而言,6個月用量的藥物價格可能上漲多達1萬美元。

台灣目前有不少癌症用藥、抗生素、慢性病藥品都仰賴美系藥廠供應,若政策實施,恐將於3-6個月後出現缺藥狀況,尤其以抗生素與學名藥為最。「因為藥廠通常有6個月庫存緩衝期,一旦原料成本上漲超過可接受範圍,將出現供應遞延或退出市場的風險。」沈采穎表示。

台灣健保是共產制、齊頭平等,無法即時反應市場變化

「台灣健保是共產制、齊頭的平等!藥品關稅若上調,台灣健保體制幾乎無法即時反映市場變化。」

沈采穎直言,台灣現行健保制度採「總額支付制」,藥品給付價格多由中央訂定,即使市場成本上升,醫療院所與藥廠也難以透過價格調整因應,結果就是無法轉嫁成本。

她舉例,美國保險體制雖有其弊端,但至少具備一定彈性,例如降血壓藥物「得安穩(Diovan)」曾因不純物事件而調漲藥價;然而台灣健保在今年4月1日卻又進行一波藥價下修,與國際市場變動走勢背道而馳。

沈采穎指出,在這種情況下,藥品供應商為了成本與利潤考量,極可能優先選擇其他市場供貨,即便沒有即時缺藥,也會使本就稀缺的藥品更難進入台灣市場,加劇醫療體系風險。

藥師:需建立藥品供應盤點機制,掌握市占風險藥品

沈采穎指出,現階段政府首要工作,就是啟動全面盤點機制,了解學名藥與原廠藥在台市占率與來源國。「像輝瑞、亞培、禮來這三家美商藥廠,在台灣市場的占比都不小,其實不需要到3成,只要2成出問題,就可能造成藥品缺貨。」

她強調,健保署與食藥署應加強橫向溝通,確保原物料穩定供應,尤其是學名藥原料進口量是否足夠,也要即時回報與調度。此外,政府也應建立「學名藥風險清單」,對於特定來源高度集中、原料單一的藥品,預先設置緊急調配與替代機制

除了監測與盤點,沈采穎認為政府更應思考「政府協助採購」的可能性。「過去像麻黃素及3、4級管制藥等,原料就是由政府控管、分配給藥廠,這其實就有統一採購的經驗模式。」

她建議,若關稅導致全球原料上漲,政府可介入大宗採購模式,集中議價,再分配給藥廠製造,降低單一藥廠採購成本與風險。以此類推,也可延伸至其他常用藥物與抗生素。

此外,沈采穎建議政府應思考擴大適用原料進口補貼或設置備援庫存制度。「就像新冠疫情期間,政府能夠統籌疫苗與口罩分配,類似邏輯也適用於醫療用藥。」

危機成轉機:轉移原料依賴、鬆綁保健品稅率可成談判籌碼

除了被動防守,沈采穎強調,這次國際情勢也是推動台灣醫藥產業升級的契機。「其實台灣一些製藥技術很好的廠商,早已外銷東南亞與美國市場,政府應趁機扶植這些廠商壯大。」

另一方面,原料來源的轉移也是刻不容緩。沈采穎指出,台灣目前仍有7-8成原料藥仰賴中國進口,這在地緣政治日益緊張的當下極不穩定。「如果今天中國不爽,真的全面禁止原料銷往台灣怎麼辦?我們必須提前分散風險。」

沈采穎也建議在關稅談判中,政府可以考慮「以保健品零關稅換藥品」。目前台灣對進口保健品仍有高達30%的關稅,若能以此作為籌碼爭取藥品關稅豁免,不失為雙贏策略。

她坦言,「這可能會引發本地保健品業者反彈,但從產業長遠發展與消費者利益出發,保健品市場可透過品質與品牌忠誠度維持競爭力。」

沈采穎認為要活絡市場,大家可能要有薄利多銷的共識,「當然也碰到一個問題點,現在的藥廠會去做保健品的很多,就是因為藥品在健保制度下不賺錢,要用保健品來養藥廠。其實在國外很少藥廠去做保健品,台灣的藥廠是迫不得已,因為被健保砍了藥價,我覺得對自己產品有信心的人其實應該不會去擔心,因為他有忠誠的客戶。」

勿重蹈輸液事件覆轍

「不能等藥品真的漲價、缺貨,才來補破網。」沈采穎強調,藥品供應不只是醫療問題,更是國安問題。從不久前生理食鹽水短缺、抗生素斷貨的經驗看,政府若再無作為,恐將重蹈覆轍。

她呼籲政府相關單位,包括健保署、食藥署等,應立即組成專案小組,啟動藥品風險管理與本土產業支持政策,儘快盤點來自美國學名藥(特別是癌症用藥)在台市佔率、規劃哪些台廠能很快銜接上,如何分配,才不會像之前輸液(生理食鹽水)事件一樣,「等到火燒屁股要緊急進口價錢更貴,絕對不要重蹈食鹽水覆轍!」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