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人飲食習慣以及生活型態的改變,不僅是成人面臨肥胖及代謝症候群的困擾,根據國民健康署的資料顯示,台灣有近三成的國中小學童過重或肥胖,也就是一個班級有『四分之一』的孩子體重超重。傳統觀念認為小孩就是要肉肉的才可愛,長大自然會抽高;事實上,最新的科學研究已經告訴我們:小時胖就會一輩子胖,極難瘦身成功。
家長得注意肥胖對孩子健康、發育甚至心理有長遠影響
造成肥胖的原因相當多,但只有不到1%是因為內分泌代謝障礙或是基因先天異常,絕大多數的兒童肥胖還是因長期累積過多熱量。長時間飲食失調(例如愛吃高熱量食物)或是運動不足,攝取過多卻消耗太少,多餘的熱量最終轉化為脂肪囤積在體內造成肥胖。
兒童處在發育階段,身高體重變動較快,因此兒童肥胖是根據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劃分。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的定義,當BMI 超過該年齡層的85 百分位值時訂為「過重」,超過95 百分位值時則為「肥胖」,不同年齡層有可對照的正常、過重及肥胖的BMI 值範圍,有些家長知道孩子『有點胖』、『比較胖』,但沒有意識到已經孩子已經嚴重肥胖或有相關併發症;有的家長是不了解肥胖對孩子健康及發育有長遠影響;另外還有些家長則是不知該如何改變孩子,而放任體重上升。
肥胖除了增加心血管疾病及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肥胖孩童常合併性早熟,提早進入青春期,加上骨齡超前導致生長板提早癒合,身高增幅有限。另外,過重會加重骨骼負荷,導致這群兒童容易腰痛、膝蓋疼痛、甚至膝關節提早退化,自然降低活動意願,體重又繼續上升。在呼吸功能方面,肥胖兒童容易合併睡眠呼吸中止甚至是氣喘,常影響學業(專注力及記憶力減退)。在心理層次上,這群孩子較容易有社交障礙、憂鬱傾向及自卑感等問題。這些兒童肥胖的併發症對健康的影響是如此深遠,不可不慎!
台灣兒科醫學會也在2016年6月提出了『兒童與青少年代謝症候群定義』;若是符合肥胖以及血壓、血糖、及血脂不正常,必需和醫師配合,積極控制體重並調整不良生活型態,定期返診追蹤健康狀況。
提高減肥動機!幫這群孩子成功瘦身的第一步驟
要能幫這群孩子成功瘦身,必須先提高減肥動機!第一步先和家長有共識,讓家長了解孩子目前肥胖嚴重程度,同時請家長和孩子一起執行減重計畫,像是:增加親子共同戶外活動,讓孩子遠離沙發族。由家人帶頭矯正不良習慣,不買零食、不喝含糖飲料,三餐定時定量,外食時也要慎選少油少鹽避免重口味或是勾芡的菜餚。兒童的學習能力很強,大人們以身作則,用支持代替責備,不要預設要在短時間內瘦幾公斤,有彈性反而能堅持下去!
在學校方面,可以讓孩子在體育課及團體活動多鍛鍊體能;提供健康午餐;可以請專家設計簡單營養課程,教導孩童為自己的飲食把關。
一旦孩子的BMI超過95 百分位,或是BMI快速上升合併肥胖或心血管疾病家族史,就需要醫療介入。目前我國已有幾間醫學中心成立兒童健康體位門診,藉由跨科部團隊合作(主要由兒科醫師召集,營養師,物理治療師甚至兒童心理師都會參與)。除了檢測跟代謝症候群相關的血糖、血壓、血脂之外,同時還會檢測肝腎功能,腹部超音波偵測脂肪肝,以及骨齡檢測推估發育成熟度。專業物理治療師會藉由評估體適能現況並提供個人運動計畫。營養師團隊會評量每個人的飲食生活型給予健康菜單並定期驗收。在追蹤成果方面,團隊會針對每個孩子設定不同目標,建立孩子的信心並陪伴他們一同努力。
肥胖兒童減重,需要父母持續的鼓勵引導
針對兒童肥胖,目前無建議的藥物處方,我們的首要目標在維持健康體位:先求長高不增重,修正錯誤的習慣或行為,接著再矯正異常代謝指標。必須要專家給予正確的減重目標,避免用錯誤的減重方法造成身體更多的傷害。
無論是要改善或是預防肥胖併發症都誠屬不易,和一般成人有強烈自主動機不同,孩子只懂口腹之慾。因此,兒童需要學校老師及家庭父母持續的鼓勵引導,同時與醫院配合,定期返診,修正減重計畫,追蹤健康及發育改善。
讓我們和這群孩子一起努力,現在就開始,有改變才能讓孩子們健康快樂的長大!
原文作者為彰化基督教醫院 兒童醫院兒童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 盧芳廷,本文轉載自《彰基院訊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