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府執政百日 和大沈國榮:施政需抓重點,才會有立竿見影效果


天色漸晚,台中大肚山下有家公司仍燈火通明,工廠裡零件加工機器轟隆隆的轉著,黃色機器人手臂及員工們忙個不停,他們絲毫不敢懈怠,因為他們手上正趕著特斯拉新一代電動車Model S需要的關鍵零組件。這家公司,就是亞洲最大OEM汽車變速箱製造商和大工業。

和大原本是一間台中鄉間以機車零件起家的黑手企業,如今成為二十一世紀最先進的特斯拉電動車減速齒輪箱唯一供應商,從機車、汽車到電動車,和大堪稱台灣中小企業轉型成功代表,近一年來股價更是大漲接近70%,成為台股中表現相當搶眼的個股。

和大董事長沈國榮,曾接下民進黨台中縣黨部主任委員一職,成為民進黨創黨以來,第一位同時身兼上市公司董事長的主委,近年來雖不再參加政黨活動,對於政治及台灣的未來仍相當關心。

沈國榮認為,蔡政府新手上路巔頗難免,畢竟經營一個國家比經營企業還要難太多,在蔡政府上任一百天時,他從企業的角度,鼓勵蔡政府把力量集中,在眾多改革中鎖定一、兩項,馬上立竿見影把效果做出來,這樣民意自然站得穩。以下是《信傳媒》記者專訪沈國榮摘要:

新政府的問題出在哪裡?

問:520就職當天你去參加了就職大典,到現在上任一百天了,新政府民調直直落,你認為問題出在哪裡?

答:在蔡總統上任這一百天當中,可以說是新手上路,一開始林全內閣給人的感覺就是個雜牌軍。怎麼說雜牌軍?就是各吹各的號,大家都想要做一點事,但是沒有經過內部的協調討論,消息就出來了。

當然執政是比經營一家企業複雜很多,不過我們仍然可以簡單的比喻,把政府看成是一家公司,就公司的經營來說,今天我當上公司的董事長,第一件事要做什麼、接下來要做什麼,這些可能都得事先想清楚,總統就像是這個國家的董事長,我想步驟也不會差太多。

以我們公司來說,董事會推舉我當上董事長,第一件事情我一定是對董事會宣示,第一時間向董事會報告,公司的首要目標是什麼,接著我也會召集公司所有經理級以上的幹部,清楚的告訴他們,公司這一年、兩年、三年,短中長期的目標是什麼?重點在哪裡?要怎麼做?我想新政府應該也要有這樣的新生訓練,讓內閣團隊清楚,新政府的目標在哪裡。

但是很明顯的,在這次內閣的組成上,林全拖了蠻久才答應擔任行政院長,後來光是徵詢部會首長,又拖了一段時間,一直到520就職,時間上就變成太緊迫了。新內閣團隊成員,對於新政府未來施政藍圖是否了解?相關程序要怎麼做?各部會要怎麼溝通?溝通完怎麼請示?甚至要做什麼樣的變革?變革程序應該是怎麼樣?等等這些都沒有協調好。

結果外面看到的就是內閣各部會各吹各的號,各部會首長各自想到什麼就「趴」一聲就把訊息發布出去了,由於任何一個由部長發出去的訊息都代表國家政策,所以部長一喊出去,結果立法委員反對,反對黨反對,執政黨本身也不支持,那政策就會變成髮夾彎,久而久之,政府的威信就慢慢流失了。

問:您怎麼看蔡總統這三個多月的執政表現?

答:當然新政府才執政三個月,我也還不想幫小英總統評分,事實上從小英的從政歷程來看,大概的歷練是在陸委會、行政院副院長,過去對外談判比較多,對於內政、軍事的著墨比較少,甚至可能是現在才開始。

新政府上任以來,桃機淹水、雄三誤射、戰車翻覆等等事件層出不窮,可以看出現在政府內部很多單位都是螺絲掉滿地,所以在這個時候,如何把螺絲重新拴緊,在執政的先後順序上,蔡總統必需要有所選擇。

低迷經濟該怎麼救?

問:該怎麼選擇,目前經濟仍然低迷,你會給新政府什麼樣的建議?

答:如何讓經濟好轉,我想這是目前國內民眾最迫切關心的事情,現在新政府不是提出五大創新產業,我想應該要先集中火力,把其中最重要的兩種好好做起來,這樣才有說服力。

比如這兩大重點產業如果選擇的是「非核家園」,那是不是綠能、風電、太陽能馬上要去做全國的規劃,第二個重點如果是「智慧機械」,那汽車產業很夯、IOT產業也是很夯,而智慧機械基本上就是為了汽車及IOT產業而起的,就要先把這一塊做好。那如果重點是放在新南向政策,那就集中力量,不要讓我們的廠商在南向之後卻是單打獨鬥。

比如,台灣的科學園區發展很成功,那政府是不是能夠跟馬來西亞、印尼甚至印度政府談好,在哪裡劃幾筆大的土地,在那裡做一個台灣科學園區或是台灣工業園區,那我們廠商就可以全部住在那邊,這樣在那邊就可以創造出很大的影響力。相對的,如果每一個去的廠商都是散落在不同的地方,東一個、西一個,力量都分散了,人家理都不理你。

畢竟用喊的很快,但是這些都需要好好去規劃才能落實,這是真的要對產業、對東南亞各國有深入研究,從民間的角度去了解這五大創新產業要怎麼做,去訪談廠商,知道業者真正的困難點在哪裡,在行政上、在資金上、政治上、友邦的優惠管理上,都要搞清楚,這些基礎都要有,才能落實,所以蔡總統必須在忙亂中找出頭緒。

問:所以五大創新產業不要一次全灑,而是要抓幾個重要的亮點嗎?

答:對,一定要先抓兩個,比如說你要先半導體、機械或是綠能,因為資源跟時間都有限的情況下,你沒辦法全部都想要,必需要有取捨,全部你必須要先抓其中兩個。

至於生醫就鼓勵就好,不用特別再獎勵了。國艦國造因為需要與國外一起合作,這些比較難。但是在本土的風能、綠能、太陽能、智慧機械、物聯網這個區塊,如果可以用心經營,只要把這些搞起來,台灣經濟就可以創第二春了。

很多的事情,我覺得小英現在都想做,但是受限於資源有限,她應該要選一兩樣,能夠馬上立竿見影把它做出來,而不是全部都要一次到位,這樣會因為力量分散而顯現不出效果。

內、外反對聲浪該怎麼解?

問:除了經濟,改革要抓重點、挑重點來做就好嗎?

答:對,因為時間不多卻要做那麼多事情,容易一事無成,現在必須把民意最需要的幾個先挑出來做,把其中最迫切的挑出來做好,比如勞工一例一修的問題弄好,年金改革的部分弄好,司法改革弄好,如果可以在一年內處理好這三件事情,我想就可以穩下民意了。

問:現在看起來,很多支持者已經快要「凍抹條」?小英正面臨著兩難的情況,她該如何擺平?

答:對啊,小英有承諾不會「整碗捧去」,現在外界都在看小英說話算不算話,但是綠營這邊,一定會想說,我們辛辛苦苦打了江山,終於執政,結果我們以前覺得不行、不好的人,小英卻又要用他,所以內部就在反彈。

現在的情況變成是,你已經對外承諾你是「全民政府」不會整碗端走,但是黨內你又要去「摸頭」,去說服那些認為你怎麼老是用「老藍男」的不同聲音。比較幸運的是,以小英目前在黨內的聲望,暫時還可以壓住這些反彈,只不過改革還是得集中火力,才會有成果,這樣才能夠壓得住不管是內或是外的反對聲浪。

至於如何平撫這些反對的聲浪,我想這沒什麼特效藥,而是需要一點時間來溝通、來解決,不管是年金改革、勞工一例一修都一樣,到最後一定是要磨合的,這些需要一點時間,我想調整一下腳步,小英應該會想清楚該怎麼做。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