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政府上任三個半月,行政院昨(5)日終於正式啟動「新南向政策推動計畫」,鎖定東協十國、南亞六國以及紐西蘭、澳洲等十八個國家,從「經貿合作」、「人才交流」、「資源共享」與「區域鏈結」四大面向著手。
業者動作快,但市場進入不易
其實做生意賺錢的事情,民間永遠比政府快一步。有「併購先生」之稱的聯華神通集團董事長苗豐強就表示,在新政府喊出「新南向」口號沒多久後,他就併購了一家馬來西亞化工廠,看似很有效率,其實這期間私下已經談了二年多。
要強調的是,前進東協、南亞市場,已經不需政府用鞭子驅策,因為企業比政府更緊張。遠東集團董事長徐旭東也重申,東南亞國家現在發展的都不錯,要談南向政策已經不是容易的事,再加上世界各國紛紛進入,當地市場逐漸飽和,不再大到人人都有機會。
以印度市場來說,事實上,台商已到此耕耘十年之久,但印度出口仍僅占台灣出口額約1%,在印度的台商也只有一百家左右,可見其進入之困難程度。因此,大家想問的是,「政府究竟能為這些企業做些什麼呢?」
政府人才、資源到底夠不夠?
「南向確實機會滿多的,但這恐怕也是台商最後的機會了,」資誠企管顧問公司副董事長劉鏡清指出,企業國際化經營常使用經濟套利策略,到中國大陸套廉價勞工、較低稅負、低廉成本,當大陸的經濟優勢不在了,就前進東南亞,但如繼續使用這種模式,恐非長久之計。
劉鏡清表示,光是代工想要打入東南亞市場是有難度的,一定得做品牌,而併購當地品牌可能是最有效率的方式。不過併購之後怎麼做又是一大關鍵,他指出,通常併購失敗的原因有53%都是併購後的經營管理出現問題。而這裡正是政府可以發揮角色之處,如何幫助企業加強和當地的關係,包括人脈和法律、稅務諮詢等,只是政府究竟有無這樣的人才和資源去支持?
新南向政策鳴槍起動,不過具體內容和策略卻仍顯模糊,不免為外界所質疑。東南亞和印度的市場雖然遼闊,卻也存在諸多不確定性因素,像是語言、文化差異、人治色彩等等,再加上中國大陸甚至其他國家紛紛在東南亞投入大量資源,面對各方挑戰,台灣優勢如只剩下「人很誠懇」,不能知己知彼,也難怪為各界所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