藕見猶蓮-《紅樓夢》裡可以吃又令人心歡的食物

農業

蓮藕為蓮的地下莖,蓮(學名:Nelumbo nucifera)為睡蓮科,蓮屬,多年生水生宿根植物,藕為睡蓮科植物蓮的肥大根狀莖。又稱荷花、蓮花、荷,古稱芙蓉、菡萏、芙蕖。有不少人分不清楚睡蓮和蓮,兩者的外觀雖然相似,但親緣關係甚遠,兩者可從其葉子的生長位置和葉子的形狀區分開來。很多人因為不瞭解,而把睡蓮叫做荷花,但兩者不是同一種植物。

蓮花作為食材,花瓣、荷葉和藕都可生吃

蓮,葉是荷葉,果實是蓮蓬,種子為蓮子。蓮的花、種子、嫩葉和根莖都可以食用;花瓣、荷葉和藕可以生吃。蓮的不同部分也用在傳統的中草藥材裡面。蓮子、蓮子芯(胚芽)、蓮葉、蓮房、雄蕊和蓮梗都可以入藥。

入秋之後就是蓮藕上市的季節,一般的蓮藕採收季,北部為七至九月,南部則是六至八月。目前台灣的產地集中在台南白河、官田、六甲,嘉義民雄、中埔、等這些地方。但以台南白河種植最多。台南白河地區每年六至七月間都會舉辦「台南白河蓮花季」。根據台南白河蓮花季官網的介紹,台南白河區的蓮花種植面積廣達上百公頃,蓮藕與蓮子的產量更占全台的四分之三,「蓮鄉」的美名可說是實至名歸。

根據台南白河蓮花季官網所提、當地常見的品種分為幾大類,大憨(賀)蓮、建(見)蓮、石蓮,另外還有少數的菜蓮。建(見)蓮的蓮子產量非常高(圓形蓮子),但蓮藕產量相對偏低。改良過的石蓮、蓮子產量很少,但其又大又多的蓮藕,具有非常可觀的產粉量,所以做為生產蓮藕粉的主要品種。

蓮花的歷史記載

目前世界上蓮花的種類超過三百種,一般的說法蓮起源於印度,相對於印度教,佛經對於蓮花的記載更為廣泛,蓮花幾乎可以和「佛」劃上等號。相傳、蓮花是隨著佛教的傳入的,並在南北朝(西元四二〇年)時代遍及中土。但是翻開中國的古籍,對於蓮及蓮藕的記載可追溯到西元前六、七百年的春秋時代 (周朝)。《詩經》中有三處提及蓮藕:「彼澤之陂,有蒲與荷」,「山有扶蘇、隰有荷華」和「山有榛,隰有苓」(古「苓」=「蓮」)。

現今中國山西的洪洞地區,記載當地蓮藕的種植可追溯到春秋的晉國時代,因為當時的國君晉頃公(西元前五二六年)非常喜愛吃,並把該縣地區的蓮藕定為貢品。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西元前三四〇-二七八年)所著作的《離騷》中,為了表現品德高有「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的詩句。

到了西漢初期 (西元前兩百多年)、《爾雅》一書中的第十三篇(釋草)其中有提到:「荷,芙渠,其莖茄,其葉葭,其華菡萏,其實蓮,其根藕。」具體解釋了蓮(荷)這株植物各部分的名稱,其花、葉、子、根、莖都有特定的名稱,遍觀古代中國其他植株,並沒有為其每個部分命名的規律,這說明蓮在當時已經受到人們的重視並已成為生活中的常客。然而佛教則是在西漢中期以後才在中土傳開。

漢朝以後、各種對蓮的記載愈來愈多,例如:三國時期曹植的《芙蓉賦》中、描寫了蓮的明豔外觀和人們流連于荷花池中的景象。北魏時期賈思勰所著的一部綜合性農書《齊民要術》記述了蓮藕的種植栽培技術。蓮藕在唐朝開始了活躍的時期。記載蓮藕包括了詩詞歌賦、藥書、農書等。李白、杜甫、韓愈、李商隱、白居易等大詩人都對蓮進行了讚美,孫思邈的《千金方》和《千金食治》記載了蓮藕的藥用功效。

到了宋朝、隨著農作物品種及耕作技術的成熟,對蓮更加的重視。最經典就是北宋才子周敦頤 (一〇一七-一〇七三年) 在其《愛蓮說》一文中留下了膾炙人口的「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詩句。」其他如蘇軾、李清照等人在他們的詞作中留下許多對蓮的描寫。

明清時期,最具代表的則是明代李時珍 (一五一八-一五九三年) 的《本草綱目》中所言:「藕四時可食,令人心歡,可謂靈根矣。」清朝曹雪芹的《紅樓夢》裡,更把蓮藕的吃法發揮的淋漓盡致。其他記載種植栽培、生產、加工、利用等各項活動的書籍更不勝枚舉。至此、蓮藕的栽培臻於成熟,在中土普及開來,當然也傳播至台灣。蓮藕作為中華美食與養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何不趁此秋高氣爽之季、好好饗食一番呢!

本文轉載自《好農雜誌》廣告支持 https://goo.gl/rpb1qm

更多精彩內容,訂閱好農雜誌 https://goo.gl/MDBx5t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