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大學個人申請入學放榜,然而因為今年首度限定學科成績最多採計4科(被稱為學測五取四),沒有先例再加上只取4科的情況下同分人數多,造成個人申請落榜人數比往年多,而最後的入學管道「考試入學分發」,剩下的名額又比往年少,引發部分家長憂心,因此從大學學測放榜以來的抗議聲就不斷。
全國12年國教家長聯盟、國教行動聯盟等團體不斷向呼籲,考試入學分發招生名額須佔50%以上,避免個人申請名額不斷增加。
22日,曾任大考中心主任的教育部次長劉孟奇於立法院表示,在不變動繁星推薦(15%)及其他管道(10%)名額比例的情況下,勢必會將個人申請招生名額降至25%,而現行絕大多數都會報考的學生,個人申請的報名分發率將比現在驟減至可能一半,導致落榜學生驟增,「對於學生與家長的衝擊非常大」。
考試分發入學生退學率是其他管道的2倍多
事實上,教育部對於各校系考試分發入學比例並未設定上限,僅規定繁星不得超過當年度新生招生名額的15%、個人申請入學則以45%為限(有需求者得已專案向教育申請核定,每次以擴大10%為限)、特殊選才則是逐年微調,換句話說,若各校系有規劃將考試分發招生比例拉高到50%,教育部也會尊重並予以核定。
值得注意的是,面對這次的爭議,教育部特別在報告中特別提到台灣大學的數據,指出考試分發入學生因志趣不符、適應不良,休退學率明顯高於其他入學管道,較其他管道多了2倍。
劉孟奇表示,台大於2018年向教育部申請將個人申請名額從45%提高為55%,其中的一項原因就是,所有的入學管道中,以繁星推薦學生休退學率5.54%最低,其次為個人申請(6.79%),考試分發則高達14.01,顯示繁星推薦與個人申請較考試分發能符合學生志向。
15級分考慮再增加2級提升鑑別度
「學測五選四」目的其實不難想像,不外乎就是希望高中生能減輕讀書壓力,而把時間拿來找尋興趣與發展自己的其他專長,而這也是為了符合108課綱中的「適性揚才」,不論是教育部還是外界都認為是美意,但這次除了是首度實施外,是什麼原因讓家長不斷站上街頭?
民進黨立委蘇巧慧指出,現在家長的焦慮可分為兩種,第一種,學生成績很好,希望有更好的學校念;第二種,比較弱勢的家庭會擔憂現在的考招制度會不會影響到入學的狀況。
國民黨立委柯志恩說,這次很多抗議家長的孩子成績其實都很優秀,但學校為了要能招滿,再加上同分太多,又沒有鑑別度,所以今年有22個系組第一階段的篩選倍率達到8倍以上,而通常的篩選倍率只有3倍左右,當然家長會有意見。
劉孟奇表示,大考中心與聯招會將評估,是否於15級分,再增加「15A」、「15AA」兩級,提供各校系在同分超額時採用。至於會不會將15級變成30級,將各程度的學生分得更仔細,他說,所有制度的變動一定是以在最小調整能解決問題為優先,如果為了解決問題進行過大的調整,會造成意想不到的變化,所以目前只針對高考分、熱門科系處理。
弱勢生個人申請不吃虧
在過去只能一試定終生,直到2002年改採多元入學方案,2007年教育部為了「照顧弱勢、區域平衡」增設繁星計畫,不論是從台大教授駱明慶的研究論文還是教育部的資料都顯示,繁星計畫、個人申請入學較考試分發有助於縮短城鄉差距、對弱勢生有利。
而外傳第二階段的書面審查,資料越精美越好,甚至還花錢請人做美工設計,導致個人申請被批評為「多錢入學」,但從招聯會的資料統計發現,2017年的頂大一般生錄取率為6成、中低收有7成、低收則有6成6,顯示經濟弱勢學生錄取頂尖大學不會吃虧。
此外,民進黨立委李麗芬提到,近年來台師大、中興、清、交、政大等50校也設有個人申請扶弱措施,包括降低學測門檻、優先錄取或加分優待,或是補助弱勢生甄試 交通及住宿費,入學另外提供獎學金等,他認為應持續控管個人申請、繁星計畫的比例,而不是降低比例,來讓考試分發的比例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