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教育翻轉人生?不論美國和台灣都沒說的真相...

教育議題

2018年10月美國哈佛大學因遭指控歧視亞裔學生申請入學,該案因涉及《平權法案》(affirmative action),引起各界關注。

而《平權法案》始於1960年代,主要的內容是在教育與就業等方面對少數族群、美國原住民,與婦女等歷史上曾被歧視的群體給予關照,在教育方面,最常見的就是各學校就會依比例保障各種族。然而根據《紐約時報》報導,黑人與西語裔美國人,竟然不論是在美國的頂尖大學或一般大學的就學比例都低於35年前,顯然多年下來弱勢族群的問題依舊存在。

根據統計,自1980年以來,進入頂尖大學的黑人新生比例幾乎沒有變化,始終維持在6%上下,而本來比例就比較高的美國大學生卻持續成長,導致兩者人數的差距從原本的7%上升的10%;在西語裔美國人的部分,則有越來越多的學生進入頂尖大學,但美國人的增長幅度更大,因此兩者的差距也有越來越大的趨勢。

專家分析,因為平權運動讓許多大學都提高了黑人與西班牙裔學生的入取名額,但是由於這群學生在中小學所能獲得的資源就不公平,因此無法有效地提升這群學生在大學的比例。

舉例來說,擁有大量黑人和西班牙裔學生的中小學就不太可能擁有經驗豐富的教師、高質量的教材,與充足的設施,因此這群學生在一開始就存在劣勢,進入菁英學校的門檻就比較高,而只能選擇程度較低的大學,有些甚至無法入學,最後才有這樣的現象產生。換句話說,不同種族間存在的是教育資源的不平等。

有錢人子女進入頂尖大學的機率比窮人高

回過頭來看台灣似乎也存在著相同的問題。根據台大經濟系教授林明仁與學生沈暉智的論文,針對1993年到1995年出生的學生進行調查,指出越有錢的人,子女進入台大的機率也越高,且家庭所得的最高的5%家庭小孩,他們進台大的機率是家庭所得最低的5%家庭小孩的6倍。

另外,台大學生的家庭所得中位數約150萬,高於全體公立大學的近110萬,更遠高於私立大學學生的100萬,且如果將國內大學一一排列下來,其學生家戶所得中位數也呈現由高到低排列,顯示有錢人子女進入頂尖大學的機率比窮人來的高。

繁星推薦改變了台大生畢業高中的組成

然而,這樣的現象可以透過制度來改變嗎?根據台大教授駱明慶2002年的論文《誰是台大學生?--性別、省籍與城鄉差異》中提到,根據2000年的台大學生學籍資料,有42.42%的法學院學生父親的教育程度在大學以上,然而若該範圍擴大到該年全部的18到22歲人口,父親的教育程度在大學以上只剩5.85%。另外,父母之一是公教人員在台大為41.69%,該年全國的18到22歲人口則佔11.5%,可見在2000年若父母的經濟能力較好,孩子上台的機率也相對比較高。

到了2016年,駱明慶教授再發表了《誰是台大學生?--多元入學的影響》,中間經歷了2002廢除大學聯考,新增申請入學,與繁星推薦等多元入學管道,也改變了台大學生的組成結構。

其中,最大的變革莫過於2007年教育部以「照顧弱勢、區域平衡」為目的增設「繁星計畫」招生管道。繁星計畫將大學科系分為7大學群,而各高中可以對各大學的每個學群最多推薦2人,也就是說繁星計畫希望透過名額限制將機會分散給各個學校。到了2011年教育部再將「繁星計劃」和「學校推薦」合併為「繁星推薦」。

根據2001年到2014年的台大學生學籍資料,可以發現台大生畢業高中的總數從2001年到2003年的183所,成長的298所,可見繁星推薦有效分散台大生畢業的高中,也改變了台大學生的區域分布。

學校資源不平等將讓社會流動更不容易

收入的部分,平均所得最高的5%家庭小孩佔台大學生的比例,從2001年到2003年的40.79%降至2011年到2014年的34.77%,但後50%佔比例只從4.62%提升至5.35%,表示多元入學成功將學生由平均所得前5%的地區分散出去,卻沒有將學生所得分布往中位數以下的地區移動,顯示繁星推薦對於教育資源不平等的影響有限。

值得注意的是,台灣由於一直以來都維持大學學費管制政策,所以台灣學生讀大學的比例相對於許多國家可謂非常高,因此不能像美國只單看「能不能念大學」,而是將問題轉移到「念哪間大學」。

綜合上述所說家庭背景較佳的家庭較多得機會將小孩送上頂尖學校,然而,這些學校通常又擁有相對多的資源,舉例來說,台大與陽明大學每位學生能獲得的教育支出就遠高於東吳大學與輔仁大學,如此一來容易讓本來就擁有較多資源的人,將擁有更多資源,讓改變社會流動更加不容易。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