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領袖6月底談判前,川普已有示軟的跡象,但家樂福、夏普、京瓷、松下、優衣庫、理光等外企仍決定或考慮撤離中國市場,就算美國總統川普6月29日決定不對中國徵收新關稅和放生華為,但是美國政府和國會的鷹派仍佔多數,美中關係仍緊張。
因此,部分外商也不會打消撤出中國的念頭,畢竟,它們已經從貿易戰學習到雞蛋不放同一個籃子的教訓,會想辦法避免生產基地集中在中國。
其中,法國零售百貨巨擘家樂福(Carrefour)6月23日宣布,將以7億美元價格出售80%的中國事業股權賣給知名電商平台蘇寧易購網,包括210家大賣場。根據交易合約,家樂福中國事業扣除債務後價值約14億歐元(490億元台幣),待中國監管機關同意後,預計於2019年底前結束營業。其所面臨的一個關鍵問題是,「它必須使盡力氣跟快捷支付供應商競爭,來爭搶購物的消費者。」
看衰中國市場?家樂福中國出售8成股權
彭博的分析師Nisha Gopalan表示,中國約五分之一的零售銷售在網上進行,所以實體商店面臨來自互聯網零售商的競爭。與此同時,中國經濟正在放緩,「至少在低端消費品方面,外國品牌不再擁有曾經享有的優勢」,這一問題因貿易戰鼓動的中國人「愛國情緒」而更加惡化。
專家貝德多(Christopher Beddor)表示,特別是當你看到業務一直處於緩跌趨勢的時候會認為,對於家樂福中國業務來說,這是一個相當「不錯」的賣價。事實上,以蘇寧收購價算出的總體價值,超過家樂福中國業務去年營業利益6600萬歐元的21倍,也遠高於家樂福集團營業利益的7倍。
家樂福決定保留20%的股份,如果蘇寧能夠幫助家樂福的大賣場轉型,那麼它也會「潛在的好處」,這種撤出中國的方式,並不壞。
蘇寧寄望家樂福中國的零售業務可能推動蘇寧的網路銷售業務。2018年,家樂福中國的210家大賣場和24家便利商店創造36億歐元(285億元人民幣或40.9億美元)銷售額。與此同時,蘇寧在中國700多個城市擁有超過8880家門市店。
另外,日商夏普計劃今年夏季以後將面向美國市場的多功能印表機生產,從中國轉移到泰國,筆電生產將從中國轉移至台灣和越南,目前夏普在中國生產所有筆電。
據消息人士透露,如果實施關稅,夏普可能暫時將美國生產的筆記本電腦轉移到台灣。在此之後將轉移到越南生產筆電,夏普正在越南興建一座PC工廠,預計2019年下半年開始投產。夏普每月為美國市場生產的筆記型電腦產量約為1萬台,佔筆記本電腦總產量的10%左右。
另一家日本多功能印表機生產廠商京瓷,考慮把生產基地從中國轉移到越南。據瑞穗綜合研究所日前公布的調查,受訪在中國的日企中有減產想法的佔比提高到10%,創近年來高點。
即使大阪「川習會」和平落幕,但是白宮表示美中不可能很快達成協議,美中貿易仍存在不確定性。更何況,在6月1日美國對中國第3輪徵收25%關稅的措施生效後,美中關係的惡化不會輕易獲得解決,美國對中國商品徵收的關稅上調,導致價格競爭力下降。因此,越來越多的日本公司預備將生產基地從中國遷往其他國家,
更多日企今年撤出中國
日商卡西歐已經制定一項計劃,將手錶的生產,包括其旗艦產品G-Shock手錶和樂器從中國轉移到泰國和日本。卡西歐估計,若美國實施第4輪關稅,手錶業務的關稅成本預計達到7億日圓,並預計將通過轉移其製造基地將關稅成本減半。
早在今年夏天,理光(Ricoh)就決定將面向美國市場的多功能印表機、複印機、掃描儀和傳真機的生產從中國轉移到泰國,
優衣庫母公司迅銷(Fast Retailing)討論提高孟加拉國和越南等亞洲國家生產服裝的比重,迅銷目前從中國出口服裝到約50家美國大賣場。
日本電子業巨擘松下(Panasonic)已將其汽車音響和其他汽車設備的一部分生產,從中國遷至泰國和馬來西亞的工廠。
不過,由於考慮轉移生產基地和重建供應鏈的成本,一些公司對於是否放棄中國製造業基地仍猶豫不決,對於委託中國生產的日本公司而言,「退出中國」政策並不容易。
在中國生產的任天堂Switch(Nintendo Switch)遊戲機當中,約有40%外銷至北美和南美地地區,其中美國占據了大部分銷售額。假設美國對中國3000 億美元產品實施第4輪關稅,進入美國的遊戲機進口價格將大幅上漲25%。
中國不再具低成本優勢,也促使外商撤出
然而,任天堂不能單方面轉移其生產基地,因為該公司委託台灣企業生產控制台。京瓷也正在研究將其多功能印表機的生產部分轉移到越南,但越南能生產數量有限的型號。「轉移生產基地,並不容易」,接近京瓷的消息人士稱。
由於中美貿易存在長期摩擦,中國產品中使用的日本零件需求也將下降。根據大和研究所經濟學家Shunsuke Kobayashi的估計,如果第4輪美國關稅生效,日本的出口將減少1.3兆日圓(0.37趙台幣)。
外企撤出中國不只是因為貿易戰,還有其他多方面原因,20年前中國吸引外資主要靠低成本優勢,但近年來勞動力、土地等要素成本大幅上漲數倍,對注重低成本的外企來說,中國的吸引力自然會下降,這是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和經濟增長的必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