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疾管署(CDC)將台灣和新加坡一樣列為武漢肺炎(COVID-19)病毒社區傳播階段,抗SARS英雄、中研院流行病學專家何美鄉撰文指出,台灣現在社區感染的風險其實仍然很低。
不過何美鄉也提醒,武漢肺炎疫情的本質,顯明社區感染是遲早會發生的,但我們也不需要隨便自我放棄,提早宣佈它已發生。
昨(20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經台大醫院與中研院完成抗體檢驗,證實第19例的感染源為浙江返台台商。此外,國務院與中研院兩方團隊也接連傳出好消息,各自合成被視為治療武漢肺炎(COVID-19)的有效藥物「瑞德西韋」(Remdesivir),均充分展現台灣堅毅的防疫實力。
不過現在24例(61歲北部女性)找不到源頭,遭外界質疑台灣是否已經發生社區感染,中研院流行病學專家、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也在臉書上呼籲,成功的疫情控制在於利用科學緩解民眾的焦慮,並強調「台灣發生社區感染的風險仍很低」。
若台灣有社區感染,感染人數會爆發性成長
近日由於新增第19例與第24例2位本土感染病例,有人開始倡議這是台灣社區感染開始的指標,甚至有醫師質疑,指揮中心提「社區傳播」與「社區感染」是在玩文字遊戲。
指揮中心指揮官、衛福部長陳時中強調,這是各種程度的不同,用不同句子或詞彙來表達不同,並不是文字遊戲。
何美鄉則表示,如果真的是社區感染,依2位本土感染病例的發病日,那麼台灣在1月24日之前(武漢封城前,武漢為1月23日封城),就已經開始社區感染,而借鏡武漢的經驗,「新型冠狀病毒只要在無預警的情況下進入社區,它的傳播性是具爆發性,且不會自動下降的」,但儘管過年期間有寒流,台灣呼吸道感染人數在過年後的幾週一直在下降,因此違反社區感染在1月24日之前就開始的論點。
對比今(21日)增加100例,總計確診人數來到204位的南韓,台灣確診案例數既沒有暴增,也不符合武漢經驗,因此尚不符合社區感染。
對隔離政策有信心,但也建議多做疑似流感病例檢測
此外,台灣防疫人員最近進行「主動監測」,也就是將未曾出國的肺炎病歷回溯性的去檢驗是否有新型冠狀病毒的感染,但在上百個案例中只有找到2個本土感染的病人,第19與第24例,而這2位的發病日都在武漢封城前,台灣的防疫警覺與作為也尚未完全到位。
何美鄉認為,他對於台灣要求從中國返台人居家隔離(應為居家檢疫)的防疫效果也有信心,所以主動監測找出的2例確診,僅代表防疫措施位到未知之前所發生的少數個案。
不過,他也建議防疫人員可以再多檢測一些疑似流感的病例,看看有沒有更多新型冠狀病毒的病人在社區走動,假如所謂「新型冠狀病毒的社區感染」,沒有造成有症狀的病人,那也就不用擔心了。
社區感染與院內感染要分開處理,並說明清楚
何美鄉把第24例1月29日進急診,隔天住院的時間,做為可能造成社區感染或院內感染的分割點。
何美鄉指出,1月29日就診後就結束第24例案例可能造成傳播的風險,從1月29日到2月18日的20天之內(依循SARS,2個週期),所有他接觸的人若仍未發病就醫,就表示並未造成社區感染,而雖然現在已經過了檢疫期,防疫人員肯定也還是會主動去採檢討確認他們沒帶原。
但1月29日之後,是否有造成院內感染就必須仔細釐清,防疫單位需要把社區與醫院的兩種風險分開處理,並說明清楚。
在不對的時間改變防疫焦點可能有害
何美鄉表示,其實社區感染是遲早會發生的,但我們也不需要隨便自我放棄,提早宣布它已發生。不過社區感染一旦真的發生,防疫焦點就要改變,「若在不對的時間改變防疫焦點,對我們沒有益處,可能有害。」
至於有甚麼害處?何美鄉在第19例出現時曾表示,各國的防疫策略是依據疫情動態發展的局勢而定,我們依序從武漢入境者將風險擴大至中港澳的入境者,而隔離政策也只能減緩病毒傳播速度,來爭取時間,讓我們研發更有效的防疫工具。
但假如此時,我們誤判疫情的局勢,過早認定社居感染,造成人民焦慮,難以正常生活,讓我們變成一個不具產能的社會,更會引起國際拒絕台灣人入境,讓台灣在國際上更動彈不得。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