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大戰問題燒不完 還有底渣要解決!

垃圾大戰

目前全台灣在運作中的焚化爐有24座,2016年共處理超過583萬噸的垃圾,產生111萬噸的底渣。立法院在第二會期的最後一天院會三讀通過「廢棄物清理法」修正,最重要的是確定垃圾焚化爐所產生的「底渣」為廢棄物,不得再以「產品」之名隨意棄置,否則業者必須負擔清理責任,也將有更高額的裁罰。

吵完垃坡吵底渣?

垃圾進入焚化爐燃燒之後,仍會產生一些飛灰和爐渣,合稱為底渣,多半是垃圾燃燒期間掉落的過篩物,或是燃燒之後所殘留的、燃燒不完全的無機物質。垃圾與底渣的轉換率約是15%至20%,每100公噸的垃圾約會產生15到20公噸的底渣。內容含重金屬例如汞、鉛、砷,甚至是戴奧辛,這也是許多單位對於底渣再利用的質疑。

「底渣」其實是各地爆發垃圾大戰的主因之一。台灣並非每個縣市都有焚化爐,因此垃圾若不是進入垃圾掩埋場,便是請其他縣市代燒;其中,高雄市有4座焚化爐,協助最多縣市包括雲林、南投、台東、澎湖、金門等縣市焚燒垃圾,成為垃圾量最大的縣市。

2016下半年,高雄焚化爐不再單純代燒垃圾,要求其他縣市必須以底渣交換,也就是高雄市代燒1噸垃圾,請求代燒的縣市必須運回1.8噸的底渣。因為台東縣議會一直對底渣有質疑,不接受高雄的交換條件,自去年下半年起,台東每日產出的垃圾都堆置在台東市郊的掩埋場,不過去年因為頻繁的風災的,產生比往年更多的垃圾,使得台東的垃圾問題更是迫在眉睫。

「循環經濟」底渣再利用卡關

底渣包含「飛灰」與「爐渣」,由於飛灰的有毒物質較多,多半在焚燒後再行掩埋,而「爐渣」是可以再利用的物質。各地的焚化廠多半將底渣處理外包,不過底渣隨意傾倒的事情仍不時出現。例如,去年違法在魚塭傾倒底渣的公司是南部的大廠映誠,謊報將底渣再利用於公共工程,詐領補助款,在去年底遭南檢起訴。台灣水資源環境聯盟主任粘麗玉認為,這顯示地方政府補助給得太寬鬆,也沒有真正追蹤,回收機制做到哪裡也不知道。

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信手就舉出幾個例子,包括台中清水曾爆發有廠商以興建停車場之名堆置底渣,地點正臨近附近住家的地下水源。去年最大的廢棄物汙染事件則是台南安南的魚塭,在台南社大環境行動小組追蹤下,發現裡頭包含底渣等各式各樣不明的事業廢棄物。

台中市在去年曾訂定「台中市垃圾焚化廠焚化底渣資源化產品使用管理自治條例」,強化料源品質管理及使用量,並要求各單位公共工程有50%的工程填料必須使用處理過後的底渣,取代砂石等天然配料。要健康婆婆媽媽團團長方金枝則建議,底渣可掩埋在高速公路旁的邊坡,植被也能稀釋底渣的汙染。這都有賴於底渣品質的提升。

垃圾回收率再提高

雖然最新通過的廢清法,授權環保署可以進行垃圾焚燒的統一調度,然而不管是要不要蓋焚化爐、底渣如何處理,所有的問題都源自於垃圾量,如果能有效減少須焚燒、掩埋的垃圾量,那麼焚化爐的需求會減少、待處理的底渣也不會囤積過多。方金枝表示,目前有很多可回收的物質有些地方的回收站並沒有回收,例如玻璃瓶、保力龍和塑膠袋,一來是回收價格低,二來是沒有積極推廣,很多人其實都不知道塑膠袋可以回收。

根據環保署統計,目前垃圾回收率約為45%至75%,未來希望提高至75%。除了現行的資源回收之外,台灣環保聯盟理事長劉志堅認為,廚餘回收可以做得更全面,目前只有新北市與台北市的成效比較好,有些縣市的垃圾車甚至沒有提供廚餘回收。同時,環保署也將投入18億,於北中南部興建3座廚餘生質能廠,增加廚餘再利用量、降低碳排放量,並開拓生質綠能。目前焚化爐一天處理的垃圾量約1萬9200多噸,如果將廚餘用在生質能可望再減少600噸。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