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L型發展 台灣過度依賴必受波及

國際

­早在2015年初開始,部分學者專家已開始對中國經濟的走勢感到悲觀。其實,2014年中國的GDP成長率已降為7.4%,2015年持續下探;今年一月下旬中國國家統計局已經公布2016年的經濟增長率為6.7%,已經創下26年來的新低,雖然仍高於許多研究機構所預測的6.5%,但是,未來中國經濟增速持續下滑應是可以預期的趨勢,中國將進入緩慢發展的「新常態」!

中國的進、出口貿易及企業總市值等相關數據也呈現衰退、下滑之勢,去年中國出口金額更減少7.7%,是2009年以來最高的降幅,甚至在去年曾出現連續數月下降的現象。此外,在企業競爭力方面,以Asia300企業的調查顯示,近年來總市值下滑最多的10家企業都來自中國或香港。總體來說,多數經濟學家對中國未來經濟發展採悲觀的態度,也呼應中國經濟將進入走緩的常態。

中國經濟下滑對周邊國家的影響

從總體經濟規模來看,中國已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不需再多加贅述;然而,不可避免的是,當中國經濟出現下滑時,勢必對國際經濟發展帶來一定程度的影響,尤其長期依賴中國生產鏈及市場規模的周邊國家,更是首當其衝!

以日本為例,去年7月下旬舉辦的G20財長及央行行長的會議,日本財務大臣便在會議當中對人民幣貶值問題提出特別關注之意,強調人民幣的匯率操作對日本出口的競爭力將帶來嚴重衝擊;其實,人民幣的問題早已讓各國感到不滿,歐盟、美國等一直都關注著人民幣的消長趨勢,美國總統川普甚至批評中國是匯率操控國,可見得許多大國早已無法忍受。

此外,中國近年來出現產能過剩的問題,尤其是鋼鐵業的產能問題,各國紛紛指責中國對外傾銷過剩鋼鐵;無獨有偶,今年初春節時,歐盟對中國鋼鐵業採取反傾銷的控訴。顯而易見,中國為了解決經濟發展趨緩的問題,尤其是產能過剩的問題已經對其他國家產業帶來傷害,這也不意外日本在G20會議上大表不滿。

鄰近的韓國也無法避開類似的衝擊,韓國的電子、手機、聚乙烯、影視、化妝品等產業商品都十分仰賴中國市場。對韓國來說,中國是最大的貿易夥伴國,由於中國經濟減速的影響,加上全球景氣不佳所導致的出口乏力現象,對韓國經貿發展帶來巨大的衝擊。

對韓國的挑戰不僅如此,中國對美韓所建構的「薩德THAAD(戰區高空防衛系統)」大表不滿,據傳將對韓國採取經濟報復,包括非關稅壁壘、限制中客訪韓,例如韓國的三星、LG在中國設立的車載電池工廠至今仍未獲得中國官方的認證,此將對投資帶來嚴重的虧損;此外,韓國的化妝品產業過去多仰賴中國市場,去年7月某韓國著名企業就因此出現股價暴跌的問題。

近日,韓國媒體報導,有中方文化產業相關人士透露,中國廣電總局最近與主要節目製作公司經營團隊談話,下達口頭禁韓令,要求禁止使用韓流內容,韓、中共同製作或合作製作的工作也都已經停擺,可見得,韓中關係的緊張更加劇前述衝擊的力道。

根據中國海關總署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去年對外進出口貿易金額比2015年減少了0.9%,有「貿易額下跌、貿易順差收窄」的現象,其中,對東南亞地區的出口貿易也出現2%的跌幅,整體貿易更是下滑了4.2%。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去年上半年,中國來自東協的投資金額僅有微幅增加,其中,在6月出現大幅的衰退現象,相較於去年同期減少高達六成之多,總體觀察,中國與東協的經貿關係也有降溫的趨勢。

事實上,除了經濟面向的影響,政治問題更是近期各界關注的焦點,近來,美中關係、南海議題等都增添對經貿發展的不確定性,區域政經關係將持續呈現不穩定的態勢;另一方面,美國川普有意壓制中國在亞太地區的影響力,以及日、中爭奪東南亞市場的競爭關係,諸多因素都使得對周邊國家的影響更為複雜。

面對中國經濟L型發展與紅色供應鏈夾擊

兩岸經貿關係的發展一直是受到關注的課題,尤以在1980年代開始,中國是我國對外經貿的主要市場之一,其中,就貿易差部分,中國是我國貿易順差的主要來源。

值得觀察的地方是,近年來,台灣來自中國的貿易順差成長率有逐年下滑的趨勢。根據相關數據顯示,自2004年開始,台灣來自中國的貿易順差佔總體貿易順差的比重,每年都呈現超過百分之百的態勢;但是,到了2014年則開始出現明顯的下滑情形,到了2016年,兩岸總體貿易額下滑了4.5%,出口、進口金額分別減少2.8%及10.1%。

從台商投資的趨勢來看,2008年開始,中國積極提升市場環境,加劇台商投資的成本壓力,部分台商紛紛採取遷移投資地的策略,甚至改轉至東南亞國家進行投資,投資比重已有逐年下滑的現象,從2010年的八成比重降至2014年的五成八;實際投資金額方面,從2013年開始也呈現逐年減少的現象,去年則有小幅增加2.7%的表現。

事實上,兩岸經貿關係仍然緊密,中國經濟下滑勢必會對台灣經濟發展帶來無可迴避的影響,尤其全球景氣出現外部需求減緩的趨勢,加上中國的市場需求萎縮,將對長期依賴中國的台灣經濟帶來極大的負面衝擊;有學者認為,這就是因為台灣數年來過度仰賴單一市場、單一產品所造成的後遺症,如今中國經濟的下滑與需求(國內消費、投資)疲軟,勢必對台灣帶來嚴峻的挑戰。

另外值得觀察的是中國經濟疲軟對台灣科技產業的影響,渣打銀行曾進行相關分析,報告指出近年來台灣出口以行動設備及其相關科技為主,約佔總出口量的40%,其中,中國是台灣主要的出口市場之一;然而,近期中國大力發展「紅色供應鏈」,藉此提升技術能力,尤其是本身產品或零組件的自製率,以降低對國外進口產品的依賴,這對台灣科技產品的出口帶來一定程度的拖累,首當其衝的可能會是電子零組件產品,將與中國本土企業進行肉搏戰。

本文前述提到中國面臨鋼鐵產能過剩的狀況,將會持續推動去產能的政策,此將對我國整體金屬機械製造業帶來衝擊,台灣經濟研究院去年曾預估台灣金屬製造業將出現衰退的挑戰。不只是金屬機械業受到衝擊,由於台灣出口貿易的四成來自中國,受影響的範圍將擴大,尤其面對中國L型經濟發展(成長趨緩)及供應鏈在地化(紅色供應鏈)的因素,仰賴出口驅動經濟發展的台灣將受到嚴重波及,假若持續依賴中國市場,那麼面對的衝擊將會持續擴大。

因此,面對中國經濟下滑的趨勢,我國更應要有全球布局的戰略思維,尤其是避免將雞蛋又全部放入另一個籃子中,記取過度依賴中國市場的教訓。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