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23日一篇報導稱,最近幾周,世界首富馬斯克等矽谷最有名的科技富豪讚揚核能的好處,既可以減少碳排放量,也能夠讓世界擺脫目前有爭議的俄羅斯天然氣和石油。
世界首富馬斯克:「核能對國家安全至關重要」
但11年前,日本311強震與海嘯引爆福島核電廠災難,造成1800億美元經濟損失,近2萬人失蹤或死亡,時至今日,核電廠不安全和核廢料難以處理等問題仍為難以抹滅的夢靨,使許多歐洲、亞洲國家走上廢核道路,核能注定成為史上觀點最為兩極的能源。
擁核派最近卻士氣大振,得到矽谷超級富豪大咖的背書。
特斯拉的創辦人馬斯克近日在推特上寫道,「核能對國家安全至關重要,輻射風險被過度誇大。」創投大亨安德森(Marc Andreessen)附和:「立即在美國和歐洲新建1000 座最先進的核電廠」。
3月4日黑夜裏,烏克蘭札波羅熱當地的歐洲最大核電廠遭俄軍火炮攻擊,冒出巨大火光,但3月7日,馬斯克無所畏懼,仍發推文說:「希望現在歐洲應該重啟休眠的核電廠,並增加現有核電廠的發電量。」「很多年前,在日本福島事故發生後不久,我就鼓勵日本重啟核電廠,因為輻射風險比大多數人認為的要低得多。」
這場戰爭激起反俄國油氣的情緒,這種情緒近一年在創業界不斷發酵,比爾蓋茲、亞馬遜貝佐斯、PayPal創辦人泰爾等超級富豪已經打開皮夾,支持下一代核公司。
1970年代以來美國核電產業處於監管煉獄之中
目前,美國還沒有成立一家先進的反應爐新創公司可以生產出商業和電產品,但是有些人認為,科技進步和放棄化石燃料的新緊迫性相結合,可能成為核電產業重生的強大誘因,但是在反核派打壓下,核電產業自1970年代以來處於監管煉獄之中。
「如果沒有矽谷領導人的投資和思維,我們今天不可能談論核電創新。」華盛頓公共政策智庫Third Way的氣候和能源專家弗里德(Josh Freed)說。
根據研究公司 PitchBook數據,2021年,風險投資人向核電新創公司投入34億美元,創下新高紀錄,還是過去10年的總和。
去年風險投資人向核電新創公司投入34億美元創新高
其中,不論是非常早期的初創公司或是更成熟的公司,如 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 Helion Energy都在2021年籌集5億美元或更多資金。在過去10年,平均一年僅不到10家和電公司籌到資金,去年這數字躍升至28家。
但在此之前的數十年,核電廠的投資案乏人問津。在1950年代核電廠開始運轉之後,世人對安全和廢物儲存的擔憂不斷,加上賓州三哩島、烏克蘭車諾比、日本福島的核災事故,使民眾強烈批評核電廠的不安全。
同時,比起天然氣和其他替代品,核電廠的經營成本高昂,使其吸引力大幅降低,監管障礙也是如此。Watts Bar核電廠於1973年獲得批准建造,是美國最後一個獲批的核電項目,它的工程遭到嚴重的延誤和成本增加,拖延到2016年才開始運營。
然而,世界對氣候變化的擔憂加劇,核電的優勢變得更加明顯。與太陽能一樣,核電沒有碳排放;與太陽能不同,它可以一天 24 小時可靠地產生電量。
1973年至今美國沒有核准新的核電項目
核能也是一條通往能源獨立的道路。本月稍早,俄羅斯侵略烏克蘭的戰爭將美國的天然氣價格推升至歷史新高。雖然建造更多核反應爐不會減輕當前的痛苦,即使是新型、更小規模的設計也需要數年時間才能獲得官方的許可,然後開始建造,但擁核派表示,這可能有助於防範下一場危機。
幾十年前,科學家發現核分裂技術,能夠捕獲原子分裂時釋放能量的方法,最近在核分裂技術方面有創新和改進,以及以更好的方法儲存核廢料和冷卻系統,這些改良意味說,新的反應爐尺寸可以更小、更高效。
與此同時,投資核融合(nuclear fusion,捕獲原子合併時產生能量的技術)的初創公司的科研項目進度超前,能夠比預期更快走向商業化。
核融合技術猶如能源「聖杯」
核融合技術猶如一種能源「聖杯」,它從未成功實際產生核電,有些新創公司認為,他們越來越接近顛覆不能生產電力的慣例。
「矽谷科技業一直是整個民營核融合產業的基礎。」溫哥華的General Fusion公司執行長莫里 (Christofer Mowry) 說,該公司得到貝佐斯和其他富豪的金援。
莫里也是非營利行業組織核融合產業協會(Fusion Industry Association,FIA)的成員,他表示,風險投資已幫助數十家核融合新創公司發展成熟到政府開始參與的程度。舉例來說,今年3月稍早,美國國會批准一項創紀錄的資金,用於建立新的核融合裝置公私合作項目。
2024年核融合技術將首次展現發電的成果
美國能源部前核融合項目主任柯特利(David Kirtley)於2013年創辦Helion核融合技術新公司。次年,他加入矽谷創業孵化器Y Combinator(YC),他說在YC那裡學會了重新編程,讓他的想法更為野心勃勃。「在YC,他們不會談論未來一年的時間表,都在安排在下個月和下周的事務。」
Helion公司的目標是在2024年展示核融合產生淨電力的成果,這意味說,該系統產生的電力超過消耗的電力,然後在本世紀末創建一個商業系統。
另一方面,核裂解新創公司可能會產生更直接的影響。由比爾蓋茲出資創立的TerraPower公司使用先進的冷卻材料(包括熔融氯化物和液態鈉),來建造比傳統水冷卻的反應爐更小、更便宜、更高效的反應爐。
比爾蓋茲出資創立TerraPower公司
TerraPower計劃與美國能源部合作建造2座反應爐,第一座商業反應爐將位於懷俄明州。TerraPower 去年底表示,它將在 2023 年向核管理委員會申請施工許可證,預計將於2028年開始運營。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TerraPower 引起羅馬尼亞和波蘭等國家的興趣。對外事務總監奈文(Jeff Navin)表示,「毫不奇怪,我們看到與俄羅斯接壤並依賴俄國能源的國家對核電最感興趣」。
華盛頓的核能研究所負責政策制定和公共事務的副總裁科泰克(John Kotek)表示,「自俄羅斯的發射火箭、飛彈、大砲攻擊烏克蘭以來,其成員公司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忙碌。」
歐洲尤其擔憂能源短缺,因為歐洲大部分燃料來自俄羅斯。一些原本遠離核電的歐洲國家現在考慮重啟核電。核創新聯盟執行董事格林沃爾德說:「如果德國沒有關閉核電廠,他們需要的天然氣數量會更少。這次入侵提醒我們,核能確實可靠。」
德國考慮延長核電廠運行時間
2月27日,德國總理蕭茲和經濟部長哈貝克規劃能源系統發生根本性變化,甚至提出延長核電廠運行時間的可能性。
德國依賴俄羅斯的天然氣,但莫斯科入侵烏克蘭,引起了柏林的政治反思。總體而言,天然氣佔德國能源結構的五分之一以上,俄羅斯供應占比約38%,挪威占比約35%位居第二。
目前德國考慮替代方案,包括生產更多太陽能和風能、液化天然氣 (LNG) 接收站、燃氣和燃煤發電廠,以及可能重啟核電廠。
2021年,核電仍佔德國總發電量12%,德國在2011年日本福島和災後14座核電廠,現在只有3座核電廠仍在發電。
根據目前計劃,這3座總容量為4,200 吉瓦(GW)的核電廠將在2022年底前關閉,但是德國蕭茲政府考慮延長電廠運行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