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為:史提格里茲(Joseph E. Stiglitz),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現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著有《不公平的代價:破解階級對立的金權結構》,曾任世界銀行(World Bank)首席經濟學家、美國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
前情提要:
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eral Reserve)本週召開今(2022)年最後一場利率決策會議,它將於美東時間14日下午宣布決策結果,外界預期Fed將再升息2碼,如此一來終點利率將升至5%。
Fed已經連續4個月升息3碼,這次是否放緩至2碼,也取決於13日將宣布的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Fed自今年3月啟動升息循環,至今已累計升息15碼(375個基點),終點利率達到約4%。
各國中央銀行堅定升息的決心非比尋常,以抑制通膨為名,央行執意走上一條若非導致經濟衰退,就是使經濟衰退惡化的道路。各大央行公開承認其政策將帶來一些痛苦,卻不願強調首當其衝的是窮人及弱勢邊緣族群,而不是它們在華爾街的朋友。在美國,有色人種將不成比例地承受這種衝擊。
我參與撰寫的羅斯福研究所(Roosevelt Institute)報告顯示,與升息導致的負面後果相比,其抑制通膨的好處幾乎是微乎其微。通膨看來已有放緩,或許比樂觀主義者一年前(也就是俄烏戰爭爆發前)預期得更緩慢,但確實是有緩和跡象,其成因也和他們的預測如出一轍,例如隨著電腦晶片的供給瓶頸有所緩解,汽車價格也隨之下降。這類現象正是當前趨勢,而汽車庫存不斷上升。
鷹派升息抑制通膨終就是弊>利
樂觀主義者也預期油價會下跌而非繼續上漲,這樣的狀況實際上也已經發生。事實上再生能源成本降低,代表長期而言油價將比當前價格還要低。令人遺憾的是我們沒能更早轉向再生能源,我們本能更大程度避免受到化石燃料價格波動衝擊,也更不易受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和沙烏地阿拉伯實際掌權的王儲、好戰份子暨記者殺手穆罕默德.沙爾曼(Mohammed bin Salman)等石油國家獨裁者左右。我們應該慶幸10月初這兩人以大幅削減石油產量影響美國2022年期中選舉的企圖是以失敗告終。
值得抱持樂觀態度的另一個原因則與「漲價幅度」有關,也就是價格超過成本的金額。隨著美國經濟壟斷程度加深,漲價幅度也緩慢上升,不過漲價幅度其實自新冠肺炎危機爆發以來就已經飆漲。當經濟愈來愈自疫情復甦(但願之後也能從戰爭中復甦),漲價幅度應該降低,進而減緩通膨。雖說薪資漲幅速度目前要來得比疫情之前快,但這是好事,因為不平等現象愈來愈嚴重,而近來勞工(經通膨調整後的)實際薪資降低只會使這種情況更為惡化。
羅斯福研究所報告否定「當前通膨是因疫情下過度支出所致」這種觀點,也不認同通膨回落勢必得經歷長期高失業率。需求推動的通膨之所以會出現,是因總需求超過了潛在的總供給,但當前大部分情況下這並未發生。相反地,疫情導致許多產業面臨供應限制和需求轉移,再加上不對稱調整,這些因素才是推動物價上揚的主因。
例如,現在美國人口就比疫情之前預期得少。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執政時期,美國不僅因新冠肺炎損失100多萬人(這還只是官方數據),移民也因諸多新限制、美國社會變得冷淡排外而減少。因此租金上漲並非由住房需求增加推動,而是因為許多人改採遠距工作,從而改變勞工(尤其是知識型勞工)希望居住的地點。隨著許多專業人士遷居他處,一些地區的租金和住房成本增加,另一些則有所下降。不過住房需求增加的地方,其租金漲幅超過需求降低處的減幅,因此是「需求的轉移」促成整體通膨。
Fed手握利率大錘,也不該把經濟砸得稀巴爛
讓我們回頭思考當前最重要的政策問題:升息能否增加汽車晶片或石油供應,例如以某種方式說服穆罕默德.沙爾曼增產石油?升息除了降低全球收入迫使民眾縮衣節食外,能否降低食品價格?答案當然是否定的。相反地,高利率將使調動投資以緩解供應短缺變得更困難。羅斯福研究所報告,以及我和維吉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Virginia)經濟學教授柯里內科(Anton Korinek)稍早發布的布魯金斯研究所(Brookings Institution)報告都顯示,高利率很可能反而加劇通膨壓力。
比起可能招致反作用的遲鈍貨幣政策相比,方向明確的財政政策和其他精心制定的措施,更有可能抑制當前通膨。例如應對食品價格飆漲的適當方法,應是扭轉數十年來的農產品價格補貼政策,該政策付錢讓農民不去生產,然而其實應該鼓勵他們增產才對。
同樣地,當不正當市場力量導致物價上漲,政府應以更完善的方式執行《反托拉斯法》;貧窮家戶面臨租金上漲困境時則因鼓勵市場投資新住房,而高利率反倒會使投資人打退堂鼓。如果勞力短缺(出現這種狀況的典型跡象是實際薪資上升,與我們目前看到的恰恰相反),應該增加托育服務、實施支持移民的政策、提高薪資和改善勞動條件。
十多年來採用超低利率之後,讓它「正常化」是合理之舉,然而為抑制通膨而以一種異想天開的方式劇烈升息,不僅讓我們現在就已痛苦不堪,還會留下長期傷痕,對那些最無法承受政策失敗的人而言尤其如此。相形之下,就算通膨最終比預期得更溫和,前文提到的大部分財政及其他應對措施仍能為社會帶來長期效益。
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有句名言,「對一個手裡握著錘子的人來說,什麼都像釘子。」Fed雖然是握著一把錘子,卻也不是它四處把經濟砸個稀巴爛的理由。
註:本文之中文翻譯由Project Syndicate提供,再經《信傳媒》洪培英編輯校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