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熱疫情的產生、擴大和持續基本上是一系列「人-蚊-人-蚊-人…..」之間循環不息傳遞登革熱病毒的結果,防疫作為上如果可以產生減少被登革熱病毒感染的人和蚊子的數量的效果,我們就有機會減弱或甚至中斷人蚊傳播鏈,進而控制住登革熱疫情。
怎麼做?我認為:無症狀登革熱感染者防治、公共場所孳生源消、以蚊制蚊3個放蚊作法,可能是台灣今年方興未艾的登革熱疫情中我們能否壓制斑蚊、戰勝斑蚊的防治關鍵。
1、無症狀登革熱感染者防治
無症狀登革熱感染者(沒有可檢測到的病毒血症或有時沒有可檢測到的抗原)是登革熱人蚊傳播鏈中很重要但是常被忽視的對象。
有研究指出,登革熱感染者中無症狀病例與有症狀病例的比例從2:1到13:1不等,歐洲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估計高達80%的登革熱感染是無症狀的,我國疾管署估計有75%的登革熱是無症狀感染。所以登革熱防治只聚焦有症狀個案可能不夠,蚊子叮咬的追蹤和居住工作環境的清消必須同時涵蓋無症狀登革熱感染者。
越來越多的研究也顯示因為:
(1)登革熱病毒在無症狀者身上維持的時間比較長;
(2)無症狀者通常可以維持日常生活步調,因而和病媒蚊接觸的機率較高到處走動的活動空間也較大,所以無症狀登革熱感染者的隱性緘默傳播(silent transmission)可能比有症狀者的顯性傳播力還要強、影響範圍還要廣。
換句話說緘默傳播可能才是登革熱疫情擴大的主要傳播路徑,所以透過篩檢主動找出無症狀登革熱感染者和鼓勵有症狀感染者早日向衛生單位報告一樣重要,也是我國登革熱防治指引中必須考慮增加的項目,才不會讓防疫前線的地方政府在打斷人蚊傳播鍊的努力上犯了掛一漏萬的錯誤。
2、公共場所孳生源清消
有研究發現,登革熱感染者體內和其住家內的斑紋體內登革熱病毒的基因序列之間的相關性不高,這一類分子流行病學研究結果顯示,登革熱感染者被斑蚊叮咬傳染的地點可能不在其住家內,發病前活動的室內外公共場所更可能是登革熱感染者被斑蚊叮咬傳染的地方。
因此,住家和公共場所、室內和室外的孳生源清除和消毒一樣重要,因為它們都是斑紋可能傳播登革熱的地方,防治工作要全面平衡不可偏廢才能發揮功效,這可能是南台灣各個地方政府目前努力防蚊的種種作法中,可以補強的一個地方。
3、以蚊制蚊
傳統上的控制登革熱斑蚊傳播登革熱病毒的方法,像是動手清除蚊子孑孓的孳生源、噴藥殺蚊子的成蟲,都是需要仰賴大量人力且相當擾民的一種「以人制蚊」的減蚊、滅蚊的防蚊方法。
行為和化學這2種防蚊法隨著登革熱疫情範圍的擴大、流行期的延長、降雨次數的增加等等因素,減蚊效果常常因為工作人員的疲累、人民配合度的不佳使得防蚊效果隨時隨地逐漸遞減。
近十年來運用野放沃爾巴克氏體 (Wolbachiar)菌感染的雄蚊,經過自然交配減少雌蚊數量的「以蚊制蚊」的防治方法逐漸成熟,這種生物防蚊法在一些國家使用的結果發現:雌斑蚊的數量、登革熱感染和重症數都有近8成甚至8成以上的減量效果。
在南台灣各個地方政府使盡力氣、動員社會進行孳生源清除消毒仍然無法完全達到預期的減蚊效果的情況下,中央政府不妨審慎考慮導入野放沃爾巴克氏體菌感染的雄蚊的生物防蚊法,來補足現在用行為和化學法防蚊的限制和不足,看看這種創新作法,能不能協助地方政府消滅存在登革熱的流行區,和潛在風險區中斑蚊滋長的防蚊死角。
本文由詹長權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