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市長柯文哲日前接受媒體專訪,特別針對兩岸關係發展提出自己的觀點,當然,這和台北市與上海市每年例行舉辦的「雙城論壇」有關,尤以今年輪由上海市當東道主,卻一直保持消極的態度,柯P有意透過此來向中方喊話;此外,今年夏季由台北市承辦「第二十九屆世界大學運動會」,中方確定不派員參賽,讓北市府擔憂兩岸城市交流有中斷的可能,柯P的談話有一定程度在展現維持兩岸互動的意志。
無獨有偶,近日數位民進黨籍的地方縣市首長紛紛對兩岸關係提出看法,最為人知的便是台南市市長賴清德的「親中愛台」論,後續有高雄市市長陳菊的「兩岸和平交流」、桃園市市長鄭文燦的「和平為最高原則」、台中市市長的「少說多做建立信任感」及嘉義縣縣長張花冠的「兩岸需友善維持」等,短時間內綠營地方縣市首長紛紛提出兩岸言論,好不熱鬧,似有向中國傳遞善意之意。然而,若對照出柯P闡述兩岸關係的思維,他的論述哲學不但凸顯出當前兩岸高層僵化的亮點,也可能成為未來兩岸地方互動效仿的模式。
兩岸互動模式:「一五新觀點」的務實操作
柯P在2014年當選台北市市長後,旋即於隔年3月提出「一五新觀點」,所謂的「一五新觀點」,主要的出發點起因於柯P認為「九二共識」已不符合現實環境的需要,且兩岸歷經二十多年的發展,時空背景已大有轉變,所以他無法接受與承認「九二共識」的說法,也基於此,他認為應該重新提出務實的兩岸新論述「一五共識」(後來柯P稱之為「一五新觀點」);嗣後,北京國台辦對此表示讚賞與肯定,雖然沒有呼應這個新詞彙,但積極投入兩個城市的交流合作及續辦雙城論壇,看似誠意十足。可以說,雖然柯P不具民進黨籍,但以他的政治立場來看,台、滬城市交流仍可視為是兩岸綠、紅互動的典範。
在柯P的「一五新觀點」主要分成三個部分,首先是有關「兩岸互動」的面向,他表示對兩岸過去已經簽署協議和互動歷史的尊重,認為兩岸應該在既有的政治基礎上,增進彼此的「互相認識、互相了解、互相尊重、互相合作(四個互相)」原則,同時秉持「兩岸一家親」的精神。其次,針對「一個中國」的看法,他提及當今世界並沒有人認為有「兩個中國」,所以「一個中國」並不是問題,但必須說清楚「一個中國」的內容。第三是有關「九二共識」的內涵,他評述多數台灣民眾對內容仍不甚清楚且有疑慮,認為兩岸應該多重視來往的實質內容,而不是政治辭令的符號與文字。
對照柯P今年所提的兩岸論述,其實也不脫離「一五新觀點」的基本內涵,除了重述「四個互相」的原則,也再次提及「兩岸一家親」的理念;不過,說法內容上有提出新的願景與圖像,包括「兩岸命運共同體」、「互信態度」及「善意諒解」的原則。有趣的是,他的兩岸論述貼近身為醫師的性格,他指出兩岸不該「為了0.5%的芥蒂,放棄99.5%的善意」,並舉中國不願出席世大運為例,兩岸對此若能往善意方向去思考,就不致於惡言相向,甚至能增進彼次的互信關係。
柯P的兩岸論述哲學蘊含著務實原則,如同將兩岸關係視為躺在手術檯上的病人,他試圖從不同的策略方法去醫治(改善)兩岸的互動,這也是為何他強調「心存善念、盡力而為」的原則;此外,以途徑及成效來看,柯P「友中」的立場或比「親中愛台」的政治口號更來得有意義,且聲量上也較高。當然,台北市作為我國的首都城市,位階和實力本具兩岸城市交流的優勢,市長更是台灣政治發展中的要角;只是,不同的是,因為柯P不具政黨所屬、派系權力的牽絆,所以可以執意的將理念落實執行,不會被意識形態所綁定或質疑。
綠營縣市應從「知中」去深化兩岸城市交流
早在2014年九合一地方選舉結束後,民進黨獲得多數地方縣市執政的成績,蔡英文以黨主席的身份提出「執政縣市參與兩岸城市交流」的論點。就民進黨的角度來看,當時便考慮到若未來取得中央執政權,面對兩岸關係的停滯不前,必須有所準備,也就是強化兩岸城市交流的工作;猶記得那時便以高雄市市長陳菊所開展的兩岸地方交流模式作為其他綠營地方首長參考的根據,也因此民進黨執政縣市紛紛成立「大陸小組或專案辦公室」來加以因應。
唯,2016年民進黨取得中央全面執政的勝利之後,兩岸官方互動停擺,原本被寄與厚望的高雄市兩岸地方交流模式,因為去年(2016年)中國五個城市拒絕出席由高雄市所主辦的「海灣城市論壇」,似乎嗅出綠營在兩岸地方交流的困境。假若對照同一時期的「九二共識中客來台觀光」請願團,不可諱言,北京仍是以「政治掛帥」來處理兩岸的城市交流事務,以「差別」策略來對待不同立場或政治背景的台灣縣市首長,「親密交往」藍營縣市、「彈性互動」親綠縣市(台北市)及「拒絕交流」綠營縣市。換言之,中方試圖以台、滬城市交流來展現與綠營仍有互動往來,同時對其他綠營縣市拋出一種「示範」的構思。
地方城市交流如同民間交流一樣重要
筆者認為,當前兩岸關係處於冷和的階段,地方城市交流如同民間交流一樣重要,畢竟不涉及敏感的政治問題和主權衝突,同時地方基層事務較為務實有感,更能體現民眾生活的需求,透過城市間的互惠交流可以是一種由下而上的兩岸互動關係;假若以近期數位綠營縣市首長積極發言兩岸關係論,尤以都是持正面的論述,這樣大放大鳴的現象,其實應樂觀視之,至少地方縣市首長有意突破兩岸關係的僵局,創造兩岸官方建立對話的機會之窗。
只是,兩岸關係不能只是簡化的「口號」或是「短線操作」,這可能無法完整論證的箇中意涵,更為人最擔心的是將論述作為考驗對方是否存善意的前提,若無則棄之,那麼兩岸將可能又陷入危機而無法長久。當然,面對中方懷有統戰的政治操作,我方也須有敏銳的政治判斷,這些判斷無論是立場親中、友中、和中或反中,都必須先從「知中」的角度切入;換言之,必須投入對中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情況得了解與掌握,唯有知己知彼方能進一步有不同關係的交往與互動。
筆者以為,如果只是「言辭表達」的創新是不夠的,如果只是「政治口號」的宣示也是不足的,兩岸地方城市交流,若從柯P的論述哲學來看,或許應投入更多實質的事務性交流與磋商,進而才能積累彼此間的認識,唯有此才能建立可能的互信,甚至長久穩定的兩岸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