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罷免風起雲湧已然成為2025年台灣政壇的主旋律,不過回顧剛開始,總統賴清德本於「當家不鬧事」的心態,並未完全苟同大罷免,民進黨秘書長林右昌甚至一度公開反對;但隨著支持者的聲聲呼喚,以及在野黨的咄咄逼人,賴清德最終決定「全面撩落去」,投入這場波瀾壯闊的公民運動。
去年5月便有罷免之議,賴清德起初抱持「這心態」
這場大罷免的濫觴,最早始於2024年5月間的青鳥行動,當時在野黨強推國會擴權法案,民眾因而聚集立法院周圍抗爭,其中一個攤位擺出「票選最想要罷免的國民黨立委」,結果引發民眾熱烈迴響,大罷免的倡議因此成為話題。
不過,當時總統賴清德才剛就職總統,不只認為尚有與在野黨進行政治對話的空間,同時也想拉高總統格局而抱持「當家不鬧事」的心態,因此絲毫沒有意願響應罷免活動;對於青鳥行動亦僅採取「尊重」立場;而針對藍白所強推的擴權法案,則是循覆議、釋憲等方式處理。
難忍藍白咄咄逼人,賴清德態度鬆動喊出「更大的民主」
之後,憲法法庭對國會擴權法案做出多數違憲宣告,賴清德本以為藍白碰了一鼻子灰之後,能回到朝野協商、理性溝通的民主道路上。期間也一再責成行政院長卓榮泰多次與在野黨立委溝通,並且透過立法院長韓國瑜邀請朝野黨團餐敘。
未料,在野黨絲毫不領情,反而更加劍走偏鋒,在2024年下半年一連強推選罷法、財劃法、憲訴法3大爭議法案,並於12月20日挾人數優勢強行通過。
在野黨此舉不僅再次引發「冬季青鳥」重返街頭抗爭,賴清德也發聲強調:「民主紛爭要用更大的民主來解決,未來希望一起匯聚更大的力量,守護民主台灣。」
「更大的民主」隱含大罷免之意,賴清德當作最後選項
對於賴清德那句「更大的民主」,當時政壇便已有人解讀為大罷免之意。一位知情人士透露,賴清德的目標是推行政策、兌現政見,而達成目標的途徑有很多,大罷免當然也是賴的選項之一,但他當時還是覺得要透過社會成本較低的朝野協商來達成目標較好。
知情人士並表示,雖然賴清德當時最優先的選項還是朝野協商,但對於大罷免這個最後選項,他也保留彈性,因此喊出「更大的民主」,亦有試水溫之意,事實上府院黨都已經有非常粗淺的探討,擬定備案以備不時之需。
柯建銘倏然喊出「大罷免」,府院黨都嚇一跳
針對當時府院黨對於大罷免的粗淺探討,知情人士說,賴清德認為一旦走上大罷免之路,就絕對不能變成藍綠對決,否則註定失敗,因此定調「大罷免不是任何政黨所能主導,大罷免也不是任何政黨所能阻擋」。
未料,民進黨立法院黨團總召柯建銘卻倏然於今年1月4日週末,率先喊出「大罷免」,還揚言要一次罷掉立法院正副院長及國民黨41席區域立委。
知情人士坦言,這著實讓府院黨高層都嚇了一跳,擔心柯建銘弄巧成拙使大罷免變成藍綠對決,但賴清德也能理解柯建銘當時的焦慮感,亦不願被在野黨操作黨內意見不合,因此透過各種迂迴的對外聲明,一方面尊重柯建銘,一方面也尊重罷免團體,一方面亦避免變成藍綠對決。
林右昌一度反對大罷免?其實是想避免落入藍綠對決
過程中,民進黨秘書長林右昌接受媒體專訪時焦急地說:「總統上任未滿一年就全面對抗,我們行政院怎麼辦,接下來的執政怎麼辦?」因而被外界解讀為公開反對大罷免,部份親藍媒體還見縫插針解讀為林右昌與柯建銘內鬥。
知情人士對此揭秘,強調林右昌身為賴清德的秘書長,他的發言就是在貫徹「大罷免不是任何政黨所能主導」這個定調,設法保護大罷免不落入藍綠對決的框架,只是他的話講得太強烈,反而又讓人覺得民進黨想要阻擋大罷免,但事實上也沒有要阻擋之意,因為「大罷免也不是任何政黨所能阻擋」。
藍白捍拒最後橄欖枝,賴清德決定全面撩落去
如前所述,賴清德的目標是推行政策、兌現政見,而他上任以來一直嘗試用最小社會成本的方式來推動,苦口婆心希望朝野誠意溝通,為此他罕見為了總預算案召開「五院協調」,懇請立法院長韓國瑜再次朝野協商,但藍白卻棄之如敝屣,不僅民眾黨立法院黨團總召黃國昌中途拂袖離去,國民黨立法院黨團總召傅崐萁甚至寧可飛去中國香港,也不願出席協商。
賴清德因此設下「總預算覆議案」的底限,一旦在野黨再不領情,那就只好採取最後選項,亦即參戰大罷免。知情人士說,最後結果大家都看到了,藍白還是捍拒橄欖枝,聯手封殺覆議案,賴清德迫於無奈只好走上大罷免之路。
知情人士並強調,賴清德做什麼事情都會做到極致,起初他決心要朝野溝通時,甚至會做到啟動憲政史上頭一次的五院協調,但現在當他決定要大罷免時,也絕對是方方面面「全面撩落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