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友宜和劉世芳是台灣南北兩大城市的現任和前任副市長,也都想要延續現任市長的理念,可是現在一位被自己的政黨大佬勸退初選,一位讓競爭政黨找不出對手可以跟他對抗,實在是很有趣的現象。
劉世芳vs.侯友宜
劉世芳其實很優秀,卻一直走不出花媽巨大的身影,被所謂指定接班人的流言所苦;侯友宜也被所謂過去綠色官符所糾纏,兩人都是網內互打,皆是有苦難言。其實劉世芳還曾經當過陳菊的長官,而侯友宜當時是在文官體系,所以目前外界對於兩人的爭議其實都是假議題。
只是,假做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紅樓夢第一回就這樣說。如果說2016民進黨的完全執政,是開啟台灣本土政權第一章,那如紅樓夢的第一回,就將從這兩個城市的大選開始。
年底大選勝選關鍵:從不藍不綠選民手中拿多少票
小英說她沒有讓支持她的選民失望,可是2年前大選輸308萬的朱立倫,竟然在2年後最近的民調可以贏蔡英文6%!如果2020是她們二人再次對決,南北雙城將如圍棋的定子。可是有趣的是兩黨的領導人卻都沒有這樣想,就算既使有這樣想,目前外人也完全看不出來。
綠軍怎麼敢讓陳其邁選?韓國瑜也許成事不足,但是敗事絕對有餘。藍軍怎麼敢不讓侯友宜選?當今藍營無人可以比侯友宜更容易吸收綠軍的票。侯友宜的綠不是負債而是資產;陳其邁的高民調是負債不是資產。
從最近每次各種不同的民調其實已經可以看出來,再來的大選輸贏在你從不藍不綠的選民拿到多少票。今天的民進黨已經不是10年前的民進黨,今天的國民黨也不是2年前的國民黨,否則兩黨怎麼會對柯文哲如此無可奈何?
2018大選是小英2020能否繼續執政的試金石
台灣的民主進展對台灣有實質改變其實是過去25年、1/4個世紀,相對其他民主發展有百年歷史的國家社會,台灣進步很快,而且又沒有經過流血衝突的過程,不得不說台灣老百姓在民主選舉過程,其投票行為是蠻有智慧的。
如果今年底南北雙城民進黨都輸了,台灣老百姓會希望蔡英文領導的民進黨在2020繼續執政嗎?所以說,2018將是蔡英文的期中大選。
劉世芳因爲低民調而被勸退了,侯友宜還要經過民調的競爭,成也民調,敗也民調,如果做民調是為了大選要贏,那政黨存在的價值是什麼?
在民主政治成熟的國家,政黨的功能其實只是選舉機器。但在民主政治的實際運作,選舉是何等複雜與重要的機制,怎麼會是只有用民調來決定推出怎麼樣的候選人?台灣經過25年的政治演變與進化,是不是該想一想黨機器該扮演什麼樣角色?
目前台灣兩大黨都類似「列寧式政黨」運作,這種政黨機制該被檢討。政黨必須有推廣理念的功能,不該擁有權力,當權力被放在黨裡面,就無法用理念服人,會用力逼人、用利誘人。回想一下早期民進黨,就是一直做路線和政策的辯論,才有那麼強的政治能量打敗執政半世紀的國民黨。現在「在野」的國民黨,似乎該看看別人、想想自己,更應做理念與政策的辯論,讓人民重新認識國民黨。
如果推個候選人都要採用民調,那要政黨幹嘛?
除了政黨的功能該被大大檢討,「總統真的該兼任黨主席嗎?」這是另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每一個總統候選人選前都說要做「全民總統」,不要兼任黨主席,可是每個人當選總統之後,都說「非兼不可」,這到底是什麼一回事?
為什麼總統想兼任黨主席?因為黨主席掌握公職選舉的提名權,要控制縣市長和立委。但總統控制立委真的好嗎?立法委員不是該有自己的政策主張並為其負責嗎?如果行政、立法、司法三權無法分立,check and balance(制衡) 的機制就無法建立,也就無法進展到下一階段的真正民主國家。當立委無法為自己立的法負責,那立委選舉到底在選什麼碗糕,最後倒楣的一定是人民。
再以最近高雄市長黨內初選為例,總統要在官邸喬候選人,候選人在外也要拿著總統的招牌當代言人,這是高雄非英派候選人對小英最不爽的地方,這樣的黨主席對其他人公平嗎?
奇怪的是,在野黨的黨主席也跟著執政黨喊用民調決定候選人,他們怎麼那麼快就忘了上次總統大選洪秀柱靠民調出線的窘境?在野黨最重要的是反敗為勝,是黨主席比較重要,還是要征戰打天下的候選人重要?答案很明顯。其實站在選民的立場,最想看到的是各方都派出最好的候選人出來競選,才是選賢與能。而政黨的黨內初選目的不也就是如此,但目前依民調高低決定提名方式,可以讓最好的人出頭嗎?
如果兩黨都找不出一個可以跟柯文哲拚一場的候選人,而只是一直不停罵他,那我們只能說是兩黨內部選賢舉能的機制出了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