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府上任已近半年,外界都在盤點蔡政府的施政分數。教育部有別於馬政府的內閣,從後段班脫身,逐漸往前段班邁進。相較以往教育部長有大學校長、教授,出身高教系統的背景與經歷等,現任部長潘文忠的專長是國民教育,雖然是最年輕的教育部長,但表現並不含糊。
跳火坑卻有不同的表現
馬政府用了4位教育部長,鄭瑞城、吳清基、蔣偉寧、吳思華,每一位若不是狼狽下台,就是被釘得滿頭包,學生的抗議從國教到課綱,乃至太陽花學運,「青年選票」翻盤讓國民黨嘗盡苦頭。蔡英文當選後,很多人認為教育部長是個跳火坑的位子,誰接誰倒楣,潘文忠以台中市副市長直升中央,不太有人看好他。
但是幾個月下來,還未發生針對潘文忠的新政策,蛋洗教育部的情事,最近蛋洗事件是教學助理納入健保案,抗議對象是馬政府的政策,換句話說,潘文忠是幫助蔡政府守住教育的支持度。
潘文忠一定做對了什麼事。曾任小學教師、地方教育局長與國教司長的他,對於國民教育有自己的堅持與看法,曾在不同層級耕耘過,自我期許必須了解學生的需求,若要減少對立,就必須透過不斷的溝通。
「接任部長,我知道自己將背負沉重的壓力。」潘文忠接任教長的時間點,正好是黑箱課綱爭議延燒之際,面對學生與家長的關注,自覺身負重任。
讓學生直接參與教育改革
接任部長前,潘文忠在一次北上會議中,特地到學生在教育部前抗爭現場關心,心中五味雜陳,學生對公共事務的關心並組織抗爭活動讓他欽佩,卻也感嘆教育改革未能顧及學生需求,讓他們必須走上街頭,餐風露宿,因此潘文忠上任第一天,就宣布停止備受爭議的社會科、國文科課綱微調案。
從最基層的小學教師,到地方政府的教育首長,乃至中央政府的教育部長,三種不同層次的教育工作中,潘文忠始終堅持一個信念,「無論何事,都要以學生為主體發展」,他深信,學生最清楚自己需要什麼,透過對話了解學生需求,才是根本解決之道。
教育部新召開的課綱審議委員會中,有了學生代表,學生之間彼此討論、遴選出代表參與會議,讓學生由「反對者」變成「參與者」。潘文忠觀察到,學生們思路清晰,侃侃而談,而且能尊重不同的意見,這要歸功台灣民主的深化,確信公民參與有助於教育改革的進行。
搭配新南向教育是挑戰
新政府面臨的挑戰極多,不久前才拍板中生自費納入健保,還有要極力推動的「新南向政策」,畢竟近年東南亞、中國學生到台灣留學人數節節攀升,潘文忠有什麼法寶,讓教育資源與國力推展能並進,還能不受中國政治的掣肘?
不同於經濟貿易,需要顧及兩岸、東南亞政治情勢,「教育是最能優先實現南向政策的一環」,潘文忠認為,近年已有許多學校開始與印度、越南等國家進行產學合作,由在地台商提供學生舞台,在產業鏈中實際操作,再由校方與教育部討論整體人才供需、課程整合並解決當地生活問題,針對不同國家需求進行調整,讓台灣的學生出得去、國外學生也進得來,試辦後再向下延伸至高中教育,讓新政府的「新南向政策」在教育中先求解藥。
做最對的事,不把教改當作秀
具有國教專長的潘文忠,也曾擔任國教院副院長,對於國教與課綱的政策有一套貼近教師和家長的邏輯,即使是高教議題,他也以傾聽方式,透過與學生、教師更多的溝通,來制定政策。
走過前朝的「黑暗期」,溫文儒雅的潘文忠曾受到統派圍剿,被馬政府放入冷凍庫,但是他沒有步上扁政府前教長杜正勝的後塵,成為反對黨攻擊的標靶,這樣的好處,是帶給教育部一個不受意識形態杯葛的體制。
由於長期以來統獨與藍綠思想的對峙,令教育部難以招架各方壓力,潘文忠沒有把教育部當成個人舞台,勢必會改變官僚的體質,這對蔡政府的防線相當重要,持續做最對的事,潘文忠念茲在茲,他低調做教改,後勢值得觀察。
《 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