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新冷戰」圍堵北京 胡佛研究所學者:承認台灣是選項之一

國際

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4月21日的每週對談討論了「美中關係」,史丹佛大學歷史學家佛格森(Niall Ferguson)指美、中已進入「新冷戰」。

然而,佛格森認為這是一個好跡象,因為如果美中不進入冷戰,另一條路很可能通往熱戰,也就是「第三次世界大戰」。

佛格森、史丹佛大學經濟學家柯赫雷(John Cochrane)與前白宮國家安全顧問麥馬斯特(H. R. McMaster)都同意應對中國進行「圍堵」(containment),而柯赫雷甚至提出「承認台灣」也是其中一項手段。

季辛吉:我們正在冷戰的山腳下

佛格森主張,我們正處於「美中新冷戰」的初期階段,中國的行動與蘇聯當年甚為相似,而之所以「時光倒流」,與習近平上台掌權脫不了關係。

他指出,中共在意識形態上又開始往馬列思想靠攏,積極投入南海等地緣政治競爭;而其頗受詬病的智慧財產權竊盜,正是蘇聯過去發展核武的開端,無論中、蘇,竊取技術對他們在科技上與美國抗衡至關重要。

此外,美蘇經濟關係在1940年代一度也十分緊密,形同當今美、中,然而冷戰開始後便急速脫鉤。

佛格森時常前往中國參加研討會,他見到的每位中國官員和學者都同意「新冷戰說」,就連美中關係正常化的重要推手,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Henry Kissinger)都說「我們正在冷戰的山腳下」。

他甚至認為,國際社會可能對中國抱有類似蘇聯解體前的誤判,當時西方高估蘇聯經濟實力,低估其制度內的脆弱性。

圍堵中國反能防止戰爭爆發?

「冷戰的重要性在於,美國成功遏止蘇聯把事態升級到第三次世界大戰」佛格森說,「我們應該記取這個成功案例,而非像英國在一、二次世界大戰前那樣誤判,並縱容德國」。

對於佛格森,當年美國的「圍堵」政策不僅使史達林無法拿下西歐和整個朝鮮半島,也促成冷戰最後和平落幕。

麥馬斯特也抱持相同觀點,他不認為圍堵必定會導致衝突,事實上「若美國無力競爭,中共和解放軍反而會因缺乏競爭而大膽起來,然後迫使我們與其發生衝突」。

儘管從國安角度而言,中國顯然是美國首先得處理的問題,麥馬斯特強調這不是「美中戰」或「川習戰」,而是自由世界、自由市場對抗封閉的中央極權政體。

「我認為,其他自由開放的國家已經了解到,對中國妥協,在經濟和地緣政治上的代價都太高了」他說。

「承認台灣」是圍堵方法之一

佛格森認為所謂圍堵,不僅具備軍事意義,也包括為反對中國的異議份子發聲,例如支持香港民主人士,而柯赫雷更直指「承認台灣(為一個國家)」也是其中一個選項。

香港、新疆以及來自中國內部的反抗,麥馬斯特直言讓他們獲得自由雖不是美國職責所在,但他們應該表達支持態度,並發揮影響力。

他也稱讚台灣民主社會之成功,還有這次武漢肺炎防疫之有效,正好戳破了中共一大謊言,即華人文化先天就適合獨裁統治。

北京3C策略

麥馬斯特指中共對內收緊權力,對外則擴張影響力、亟欲建立新國際秩序,是透過所謂的「3C策略」:攏絡(co-option)、壓迫(coercion)、隱瞞(concealment)。

一帶一路正展現了此一模式,中共官員及國家銀行透過賄賂拿到某國基建合約,讓該國掉入債務陷阱後,迫使他遵循北京外交政策,甚至交出重要基建及數據,使其失去部分主權。

「這是一種新殖民,不是一般正常的貿易活動」麥馬斯特批評。他強調,美中對抗的重點在於打破中國主導全球基礎建設及供應鏈的霸權,例如「中國製造2025」及華為5G

另一方面,柯赫雷不盡認同貿易戰,認為美國指控中國補貼國企、攏絡第三世界國家是五十步笑百步,美國之所以在許多方面似乎落後中國,一方面也得歸咎於自身管制繁冗,或者債台高築。

佛格森同意美國同樣得反求諸己,但即便他有那麼多缺點,根據歷史教訓,中央極權的獨裁政體仍無法勝過具備有效究責制度的分權民主政體。

可能終將來臨的「熱戰」…

「中國變得愈來愈獨裁,是出於恐懼」柯赫雷等三人都不看好北京政權的前景,但他們也表示美中對抗的目的「不在於使中共垮台」。

然而普通人的自由主義指出,他們這個前提是矛盾的,甚至是自欺欺人,因為「如果冷戰圍堵中國的目的不在中國的改朝換代,那圍堵的終局是什麼?」

「舊冷戰是如何結束的?不就是靠蘇共倒台才結束的?」他說,「冷戰只會有一個結果,即極權政府在內在矛盾和外在壓力下倒台」。

他認為,中共不可能改變極權體質,圍堵也不可能改變其行為,這點中共自己當然十分清楚,因此繼續冷戰下去,「瀕死的共產黨,只有一條路,只能熱戰一場」。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