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2》只要病毒存在 中國想清零就會越來越難 陳培哲:台灣最快5月中達疫情高峰

人物專訪

新冠肺炎(COVID-19)延燒至今已2年多,面對不斷變異的病毒,各國已逐漸從「清零」走向「與病毒共存」。

在2020年最早開始實行「佛系防疫」的英國,當時外界抨擊聲浪不斷,2年後的今天,大家逐漸發現疫苗的保護力遠比不上自然感染,快速達到群體免疫的國家,才能早日脫離病毒侵害。

人物專訪1》人類如何與史上第5個冠狀病毒相處?中研院院士陳培哲:新冠不是流感化而是「感冒化」

人物專訪3》確診數飆破3萬 陳培哲:長者、慢性病者若確診應快吃Paxlovid藥物 但要感染5天內服用才有效

人物專訪4》陳培哲談台灣生技產業:疫苗是醫療產業皇冠上的珍珠 基礎不穩不可能持久

「我們在很短時間內做出來的疫苗就給EUA(緊急使用授權),大概3、4個月後發現無法阻止傳染,就知道靠疫苗阻斷傳播是不可能的。」中央研究院院士、病毒與分子生物學專家陳培哲,接受《信傳媒》專訪時說道。

回首過往2年多,哪些國家是專家眼中的「防疫資優生」?當全世界都走向與病毒共存之際,中國是目前全球唯一追求清零的國家,為什麼中國即便付上經濟代價仍要封城?台灣接下來的疫情走向是如何?高峰又會在什麼時候出現?

(延伸閱讀:人物專訪1》人類如何與史上第5個冠狀病毒相處?中研院院士陳培哲:新冠不是流感化而是「感冒化」 )

誰是防疫模範生?韓國死亡率低、經濟代價最小

我們好奇問道,「如果給世界各國的防疫打分數,前三名的國家會是哪些?為什麼是他們?」

陳培哲不假思索地說,「我覺得韓國做得最好,現在全世界死亡率最低的大國就是韓國。」

他進一步分析,新冠肺炎最重要是看死亡率,「開始的時候我們對於發展出來的疫苗很樂觀,且臨床試驗看起來也能阻斷傳染達90%,但當時只有做期中分析,做完打疫苗的人平均才經歷3、4個月,一般做疫苗不是這樣,至少要追蹤2、3年。」陳培哲表示,在短時間內做出來的疫苗就給緊急使用授權後,才發現無法靠疫苗阻止病毒傳播。

他認為,疫苗還是可以減少死亡,所以要如何達到自然感染、群體免疫,但死亡率又最低、經濟代價最低,才是目前成功防疫的關鍵指標。

在陳培哲眼中,中國的死亡率雖然非常低,但它的經濟代價很大,這樣算起來,韓國死亡率比任何國家都低,經濟代價、生物科技發展都在這一波疫情期間做得相當好。

(更多相關新聞:防疫模範生》沒有封城、死亡率遠低於歐美 南韓大解封憑什麼?

韓國長者疫苗施打率超過九成的關鍵是...

陳培哲表示,韓國除了在疫情開始就廣設社區篩檢站大量篩檢外,這次新冠疫情,韓國的疫苗代工也在亞洲地區拔得頭籌,「疫苗、藥物代工,他們很早就做得很好了,現在把試劑銷到全世界。」

疫情升溫後,當許多國家最擔心醫療量能不足的問題,「韓國醫療非常進步,在每天幾十萬人確診時總統大選還是照常,而且累積的死亡率只有千分之1.5。」陳培哲也強調,韓國7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疫苗施打率高達90%,「這是死亡率的關鍵,還有他們疫苗不良反應的補償條件很寬鬆,所以大家願意出來施打。」

他也提到,韓國在疫苗缺貨的時候,總統和部長直接飛往美國拜訪高層,「態度上就差很多,這個過程他們也把生物科技提升到一個程度,生技產業發展比我們更好。」陳培哲對於韓國的防疫積極態度和成效,多所肯定。

歐美防疫「不自由毋寧死」,日本表現也不差

我們接著問,「那防疫表現第二名的國家呢?」

陳培哲笑說,「沒有第二名,其他都不行。」醫療、科技都是世界首屈一指的美國呢?又或是紐西蘭、澳洲、新加坡呢?

「美國跟歐洲的文化是不自由毋寧死,這是他們要付出的代價,如果從這個觀點來看我沒辦法評價,像亞洲國家韓國、日本、台灣個人主義比較沒有那麼強烈。」陳培哲認為,日本這次的防疫表現也不差、死亡率也低,約是韓國的2倍左右,而紐西蘭雖是全球新冠平均死亡率最低的前幾名,防疫也做得不錯,「但紐西蘭是比較小的島國,人口也不太一樣。」

至於新加坡,陳培哲指出,「他們人口組成較多是移工,且移工多為年輕人,所以死亡率等數據比較沒有代表性。我不是很清楚這部分人口結構,但整體就差很多了。」

歐美文化強調個人主義,也會以遊行、抗議的方式表達對防疫的態度。(圖片來源/rainhard2@pixabay)  

我們進一步問道,「像歐美這些已開發國家,是不是都已經達到群體免疫?」

Omicron創造歐美最大波感染幾乎達到群體免疫

「我想歐美這一波Omicron之後應該都差不多了,群體免疫要看自然感染的人有多少,我們以前估計大概要80%,但現在Omicron的R0值(基本傳染數或基本再生數)滿高的,自然感染的人可能要到90%。」陳培哲指出,像非洲、印度幾乎都已到達群體免疫,但其他國家還要再一段時間,台灣也需要9成人口感染才有可能達到群體免疫。

他也提到,歐美許多國家特別是歐洲,在Omicron之前都是小波疫情,到Omicron就變成非常大的一波,大概是原來的3、4倍,但對非洲、印度來說都差不多,「因為我們這些有打疫苗的國家,前面打的疫苗(效力)還在,很多人都沒被感染,到Omicron時一方面保護力已經下降,一方面Omicron又可以突破,一下子很多人感染,不管是以色列、歐洲、美洲都是。」

中國為何寧可付上經濟代價,也要封城、清零?

當全世界都走向與病毒共存之際,中國為何仍要大動作封城、追求清零?即便付上經濟代價封城,又為何國內疫情依舊不斷上升?

「先不講政治因素,清零就是希望感染不要發生,這樣能減少短期的死亡。」陳培哲分析,第一,中國有10億人口,若死亡率為千分之1,仍有100萬人死亡,「這還是最低標準,如果千分之2就是200萬人,不感染就會減少這個數字,這是他們的權衡,不是完全沒有道理的。」

第二,擔心Long COVID(新冠後遺症)的問題,「新冠到底有沒有長期後遺症值得觀察,但我個人認為不是重要的問題。雖然現在有很多資料,但都是技術性的,沒有具體的結果、也沒有對照組。」陳培哲認為,對於一個未知的疾病積極去防堵,也是有其正面之處,「問題是這個能不能成功?」

他指出,若中國想藉由封城降低死亡率,成功條件只有一個,「就是發展出一個非常強的疫苗,打下去大家都不會傳染。」陳培哲表示,雖然目前還未看見中國有出現新一代超強新冠疫苗,但以中國不計代價把資源投入此一領域來看,未來突然出現比目前任一款都要好的疫苗也不是不可能。

陳培哲甚至認為,未來中國若要長期封鎖,可能性也不低。

「我們看的都不是中國的觀點,他們根本不在意經濟。」他指出,當年中國鐵幕時期跟北韓一樣做到完全閉關,在剩下1/10的經濟實力,人口還是撐得下去,而且中國的年輕世代越來越內化、往內向,如果他們封閉起來又能發展出非常好的疫苗,就會是全世界最成功的。換句話說,外界不能用資本主義的觀點來看中國。

當全世界都走向與病毒共存之際,中國仍不計經濟成本大動作封城、追求清零。(圖片來源/zhugher@pixabay)  

因為B肝研究多次與中國交流的陳培哲也提到,中國其實有非常多先進的疫苗,「只是現在大家認為中國這個模式不可持續,但如果他們在科學界有突破,這個做法就不見得是錯的。」

只要病毒存在,想要清零就會越來越困難

如果中國可以持續精進厲害的疫苗,難道其他國家就不會這樣做?「美國輝瑞或莫德納,不會繼續在原本的疫苗精進嗎?」我們繼續問。

「可以啊!但是要有利潤,中國跟全世界不一樣的地方是他不需要有利潤,資本主義和他們想法是不一樣的。當然其他國家也有在做下一代疫苗,可是急迫感跟使命感沒有這麼強烈,主要還是商業推動。」陳培哲認為,現在剩下最大量、沒有被感染的族群畢竟就在中國。

「但國家裡面的人能不能繼續接受跟支持下去,這個是他們自己文化的觀點,我們無法置喙。」不過陳培哲也分析,當許多國家都已被大規模感染,「只要病毒存在,就會不斷試探進入中國,比如經濟交流、中國跟歐洲的鐵路、貨運人口交流,一定會慢慢進來,這個防堵政策會burn out(精疲力竭),百密總有一疏,因為人的管理制度不可能沒有漏洞,人民也會慢慢鬆懈,要清零會越來越困難。」

台灣最快5月中會到達這波疫情高峰

專訪這天也是本土確診首次破萬,問到台灣接下來的疫情走向大致是如何?高峰又會出現在什麼時候?

陳培哲表示,「若以韓國單日最高確診數60萬來計算,他們人口是我們的2倍,所以我們最高就是一天30萬;若以日本來算,可能一天最高10幾萬。」

他表示,目前政府應該要有不同的假設,「好的預測就是要有不同的可能性,當然可以做最壞的打算,但在資源上可能就不夠,科學可以估計出最有可能的狀況,然後做最佳的決定,這才是成本效益最高的方式。」

目前台灣若像日本一樣達到單日10幾萬確診數,陳培哲認為差不多只要2、3個禮拜,「大概5月中就到了,但是台灣的檢測量能有限。」

陳培哲認為,台灣最快5月中會到達這波疫情高峰,邊境則是隨時都可以開放,政府應依據科學分析、做決定。(攝影/林聖凱)  

至於國人相當關心台灣何時能開放國境、出國旅遊?對此陳培哲認為,「隨時都可以開放,就看你回來要不要被關,但關是要關什麼?其實沒有意義。」他表示,新冠肺炎不會在短期內消失,「這是一個傳染病,傳染病就要照傳染病的方法做,沒辦法阻斷傳染、只能防重症,大家要有共識這才是最重要的。」

新冠是傳染病,不能阻斷只能防重症,返國隔離意義不大

所以入境檢疫天數從「14+7」降為「10+7」,再到日前公布自5月9日起改為「7+7」,對現階段防疫是否沒有太大意義?

「如果我們只是要減少重症,這些其實都不需要,當然政府不可能這樣做。」陳培哲提到,以前流感時要到很不舒服才去看醫生、做檢查、用藥,「所以要不要開放還是要看政府,是否有依據科學數字分析、做決定。」

距離專訪不到一週的截稿日這天,國內本土確診已突破2萬大關、直逼3萬。「台灣要看這次的波有多大,若很快達到高峰,大概就沒什麼大問題。」但對陳培哲來說,如何減少死亡、保護高危險群,並在這個基礎下維持經濟、甚至能發展生技產業,才是能否成為防疫資優生的重要關鍵。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