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底新冠肺炎爆發後,世界各國專家學者透過血清抗體檢測,協助掌握社區感染情況,進一步對篩檢、疫苗、藥物、邊境開放政策提供有利判讀數據。
去年5月份起,全國各縣市和指揮中心也在Alpha這波變異株的流行期間,紛紛採用彰化縣去年和今年採取的血清抗體檢驗來輔助疫調,釐清許多起社區感染的路徑,並適時壓抑住社區感染的擴散。
不過回首2020年8月,指揮中心大動作派政風調查台大公衛學院與彰化縣衛生局合作的「萬人血清抗體檢測」,讓原本積極檢疫措施被迫中止。
「台灣2年多來的防疫就是全靠個人經驗與主觀認知,缺乏科學及大數據分析,這是科學最大的問題。現在究竟有多少比例自然感染都不知道,這需要血清流行病學來回答。自然感染是測抗核苷蛋白,與疫苗的抗棘蛋白(spike protein)不同。」一名研究病毒多年的感染症權威向《信傳媒》透露。
新冠疫情已邁入第3年,隨著病毒不斷變異、死亡人數增加,究竟台灣有沒有一份完整的血清報告,供民眾更清楚掌握社區感染的情況是如何?何時是高峰?又有多少人染疫過?
(更多新聞:6月起邊境鬆綁》台灣準備好了嗎?詹長權:邊境應該兼顧人權有步驟的開放 )
有血清報告才能判斷「感染過」跟「打疫苗後」抗體差異
「彰化萬人血清抗體檢測計畫」是2020年台大公衛學院為協助彰化縣衛生局,率全國之先採用血清抗體檢驗方式進行的疫調,並發現當時彰化縣新冠肺炎高風險高暴露族群(確診的接觸者、檢疫隔離者、醫護人類)的抗體陽性僅有萬分之8,以實際資料證明當時彰化縣新冠肺炎無症狀感染率不高,武漢株病毒在彰化縣社區傳播的風險也不高。
「英國就是每個禮拜做全國性社區血清抗體的監測,葉彥伯局長為什麼可以做?因為他有很強大且完整的社區公共衛生服務的歷史基礎,其他縣市沒辦法像他這樣在疫情中啟動高風險族群的血清抗體疫調,只有他的公衛團隊有辦法。」
據知情人士向《信傳媒》指出,彰化報告所提供科學防疫諮詢,已協助建立「彰化模式之精準疫調和廣泛篩檢」和「精準防疫的高雄模式」2個精準疫調模式,在Alpha這波病毒株的流行期間,更被指揮中心及各縣市採納為標準的防疫措施,幫助地方政府控制社區流行。
「但如果你問我台灣目前有沒有一份完整的血清報告,答案是沒有。」知情人士表示,「疫情怎麼傳,跟有多少人染感過當然有關係,要怎麼知道有多少人感染過?這一定要有血清抗體,有數據才能說話,但現在就是沒有。」
他提到,前幾波疫情時除了PCR確診人數叫做確診,「其他人都沒感染過?這樣是錯的,可是沒有資料就不知道,血清抗體本來繼續做的好處就在這裡。第二個,那時候還沒有疫苗,我們測出來有抗體,等有疫苗後才能來比,疫苗打在台灣人身上跟感染的差別,這都是科學,有感染才能預估。」
他也指出,如果今天每日的檢驗量能是10-20萬,黑數就會越來越少,「如果我們都一直有隨時間推移的抗體血清資料,就知道病毒可以傳的人是不是越來越少,但現在就不知道啊!一般時事評論員拿外國的資料來推論台灣疫情其實有很多限制,殊不知流行趨勢模擬不是這麼簡單的,媒體充斥這種言論,顯示台灣社會科學的不重視跟無知。」
派政風查彰化衛生局引發寒蟬效應
知情人士也強調,疫情流行到一個程度一定要做血清抗體,「但彰化事件派政風調查後,後來的寒蟬效應就變成,科學的事也沒人敢獨立去做。」
感染症權威提到,約一個月前給南區指揮官建議要有「一站式服務」,「不要讓年長者還要自己去買快篩、快篩陽性還要到急診做PCR,再視訊跟醫師診療,這些都不是年長者可以做到的,有些獨居老人更沒辦法做到這些。一站式服務讓這些年長者如果發現喉嚨痛、發燒,到一個地點就可以直接有快篩給藥。」
他認為,快篩陽性就可直接給藥,就算做完PCR出來結果是陰性,再停藥即可,「只有服用一劑藥是沒關係的,但時間要抓緊。」他表示,現在篩檢站做一站式服務非常重要,否則新設篩檢站若只有做PCR診斷服務,沒有太大意義。他強調,其實只要中央有這樣的指示下令,地方都相當配合。
公務員擔心被處罰,有好的想法也不敢做
不過他也感慨,本土疫情爆發一個多月,整個醫療體系還是沒有動起來,「我跟衛生局討論的結果是,很多中央沒有指令下來他們不敢做,因為過去受到彰化事件影響,變成公務體系、地方衛生局即使有好的想法也不敢做,如果衛生局沒有先做,很多醫院也不敢這樣做,因為怕又會違法或被處罰,現在地方做的任何動作都要跟中央報備,我沒想到這1、2年來,彰化事件後影響這麼大。」
還原血清計畫原委
事過境遷,還原時整個血清計畫原委,知情人士表示,其實「彰化縣血清抗體疫調資料分析研究」是中心計畫在2020年2月5日科技部組成的「中心計畫指導委員會」決議要求增加的新冠肺炎相關研究的建議工作項目之一:「探索此新興傳染病毒之傳播模式及流行病學特徵及預測國際及國內流行之趨勢」,也是中心計畫109年度計畫向教育部提出的修正計畫書所增列的新冠肺炎研究方向中提到的:「運用病毒抗體檢測,針對新冠肺炎對於健康及環境衝擊以及對於未來疫情的評估」的工作項目。
在這項研究中,台大僅針對彰化提供有關新冠肺炎的去個人資訊後的調查資料統計分析和流病判斷,中心計畫人員只負責資料分析及報告撰寫,完全沒有實際參與由彰化縣當地衛生醫療單位所執行的:「該縣確診和高危險群檢驗對象的通知、血樣採集與儲存、抗體檢驗、原始資料之彙整等地方衛生單位的例行疫情調查工作。」
當然中心計畫研究內容也符合2020年8月11日由台灣大學行為與社會科學研究倫理委員會審查通過之研究倫理(IRB)範疇。「雖然這個研究案符合教育部和科技部核准的研究項目,也符合台大研究倫理委員會通過的研究工作項目,但錯誤報導事件不但對中心計畫的持續進行造成不可回復的干擾,也是中心計畫提前解約的原因之一。」知情人士透露。
美國CDC預估疫情,請20間大學設計至少20個模式
「在美國,CDC預估疫情至少要有20個模式,20個不同的大學做完之後還要再彙整,可是在台灣現在是連討論的空間都沒有。」一位專家透露。
這次的世紀疫情,美國著名大學如哈佛、麻省理工學院(MIT)、柏克萊、幾間州立大學,在這次新冠疫情各自發揮不同研究領域的專長,「像MIT就去做PCR、快篩,各大學把全校可以做的資源整合起來,而且從2021年就開始做,新加坡大學也在做,大學在這樣的狀態下技術也會進步。」專家感嘆。
「其實國內新冠死亡數據開放越多資料越好,這樣才有一個模式可以去計算、預估、給藥,台灣空有能力但做不出來。今天公布的那些數據都不夠詳細也不夠公開透明,我只好自己去key資料。」專家哀怨的說。
如果我們有一份完整的血清調查,對於疫情研判將有大助益
專家也提到從以色列到美國都是用Real World Data(真實世界數據,簡稱RWD)調查,「我們Data就躺在那裡也不給學術單位研究,這怎麼叫民主?」
他再次強調,抗體血清的用意最主要就是2個,「第一個是知道多少人被感染?被感染的人越多、可被感染的人就越少。第二個就是感染過跟打過疫苗者,抗體反應有沒有不一樣?隨著時間消退程度如何?這就是為何要持續一直做。」
原本彰化血清計畫是有一個理想,那就是彰化雖然只是一個小規模試驗,但做了之後全國都可以比照辦理,「如果從當時一直到現在持續做下去,那現在我們就可以有一個抗體血清全人口資料,對於疫情的走向跟後來打疫苗政策研判、時程是否有調整的必要都很重要。」他也提到,去年彰化模式跟高雄模式就是比照此精準防疫模式,去確認確診者有無漏掉才會成功。
(更多新聞:兒童MIS-C發生率萬分之一》台大黃立民:與先天體質有關 打疫苗是目前最好的方式 )
所以國際上怎麼看台灣?
「不要講國際上,在台灣很多外僑都在考慮暑假要離開台灣了,因為他們不知道9月開學會不會實體上課,他們覺得台灣停課規定都沒有科學根據。如果有抗體血清數據來知道社區真正的感染率,教育部就可以在各種決策上有一個科學的基礎,也比較能夠提升政策的可預測性,並預測未來1、2個月Omicron疫情增加的死亡數是多少、對國家社會的衝擊多大?」專家說。
抗體資訊是防疫重要資產,與病毒共存必須靠更廣泛的病毒和抗體篩檢來支撐
而疫情爆發以來,許多指揮中心專家小組的「專家」也紛紛離開,各界都認為專家小組的形成應該要有一個機制,名單也應公布出來。
知情人士認為,依據傳染病防治法應是由行政院長擔任指揮官,過去經驗行政院長如果公務繁忙會請副院長主持,「但現在就直接跳過行政院副院長直接給衛福部長去指揮,這樣做很難跨部會去整合出Omicron 疫情中要與病毒共存所需要的全政府的防疫。目前的作法其實不太像一個民主國家的應該有的決策模式。」
知情人士也感慨,因為沒有注重科學防疫,台灣疫情過後很多方面都落後許多國家,但也沒有專家跳出來講。「這個社會真的生病了。政府每天公布的那些疫情數據都不夠詳細,疫情相關資料沒有公開透明是台灣科學防疫停滯不前的原因之一。」
他強調,抗體資訊是防疫的重要資產,而與病毒共存一定要靠更廣泛的病毒和抗體的篩檢來支撐,且篩檢一定要公費,「不然對低所得的民眾怎麼辦?篩劑一次比吃一個便當還貴,這對窮人是懲罰、也不利防疫。」
他也認為這些問題都要靠科學專業討論出解決辦法,單靠政治沒辦法解決人類的防疫問題。「這次疫情控制得宜的國家很少是靠政治來達成的,大部分都是靠人民、企業和政府三位一體共同努力才能實現,疫苗的研發、量產、上市、採購、施打就是這樣合作的一個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