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新冠疫情持續延燒,每日確診數都飆破萬例。但為因應世界各國陸續開放邊境,指揮中心日前表示6月起將陸續公布邊境鬆綁政策,鬆綁方向會和各部會討論。
指揮官陳時中表示,開放邊境將考慮醫療量能的承受狀況,但為經濟穩定,這部分已跟經濟部積極討論,很快就會宣布。
不過對此,台大公衛學院前院長、公衛學院教授詹長權向《信傳媒》透露,「邊境是否開放,首先要看的是檢驗量能,不是醫療量能。為什麼日本可以讓我們去觀光,因為日本認為自己已經準備好了。」
日本政府日前宣布6月10日起放寬外國旅客入境,台灣、英國、美國等約100國旅客,入境日本時都可免除病毒篩檢與隔離。
究竟6月邊境開放,台灣準備好了嗎?
(更多新聞:打滿3劑入境採檢陰性要關10天、確診者親密接觸者卻「0+7」?專家直呼:邏輯怪怪的 )
防病毒還是防人?詹長權:邊境開放要顧慮「人權」
詹長權指出,「如果一天篩檢1千人,那天只能讓1千人進來,如果一天可以篩檢1萬人,就能讓1萬人進來,日本就是這樣,先開1千,再開2千、5千、1萬,從篩檢量就知道有多少班機可以進來,這本來就是可以控制的,再來是篩檢後陽性,國內要怎麼處理?」
他進一步指出,政府可以只允許打滿3劑疫苗者回國,「優先順序當然是國人,他是中華民國國籍,你叫他國民,怎麼可以不讓他回來?另外像外國在台灣的永住者,都在台灣這麼久、也在台灣打疫苗,為什麼不讓他出去經商回來後跟國人待遇一樣?現在只要出去回來都變外國人。」
他認為,國人優先開放,再來是教育、經濟、文化交流的人,然後才是旅遊者,「你總要準備好,不是說要開就隨便開,因為疫情也已經2年了,你就要讓打3劑的、入境檢測陰性才能離開機場,但也要準備好能量在2小時內檢測出來,如果我們現在沒辦法2小時內測出來會被笑的,這樣的量能一天能開放多少就開放多少,其實不是不能控制的。」
詹長權感嘆,「一個疫情後,一個有中華民國國籍的,在中國可能是台幹、僑居地,因為2年沒回來戶籍地被除籍,現在用一個比較好的方式讓他們快速回復國籍,但除籍是多大的事,就是應該要想辦法讓他們回來啊!大家都對與病毒共存沒有清楚的認識,就是不能像清零一樣處理邊境,這裡面應該要有『人權』的觀念,不然你要防的到底是誰?最後的目的又是如何?大家都給過意見,但我們的政府還是可以不討論。」
打疫苗跟死亡率關係,政府應用科學數據說明清楚
他也提到,從國外回來的入境者,跟國內確診者的親密接觸者,居家隔離規範應該要拉成一致,「這才是共存,不然你憑什麼說國外回來的比較危險?確診親密接觸者都沒有經過篩檢陰性這些就說他可以0+7。」
另外,詹長權也提到,打疫苗跟死亡率之間的關係,政府也並未完整的說明。
他以目前的數據估算,「打1劑到3劑疫苗都有人死亡,如果從總死亡數來看,年長者的死亡數,有打疫苗的比沒打的還多,這是不尋常的現象,到底這種疫苗跟自然感染在保護人民上產生的抗體是如何?」他指出,最初因為疫苗不夠,疫苗施打間距就拉開,「打第一劑的可能已經無效了,所以現在打到3劑,但這些都只能猜測,如果有一個完整血清報告就可以知道。」
他也提到,現在說第4劑疫苗隔5個月才能打,「但根據何在?說根據國外,但國內已經發生的事沒有數據怎麼做自己的判斷?第5劑、第6劑要打的時候,如果要精準應該要測一下抗體,因為每個人對疫苗的反應都不一樣,不然接下來就會越來越難說服民眾。」
若彰化血清抗體繼續做,就可以更了解台灣自己的數據
詹長權表示,國外都會統計死亡者中每個人是打什麼疫苗、何時打的、打哪種廠牌,也應該要計算打過疫苗後感染的人、感染Delta跟感染Omicron的不同,「打完疫苗感染Delta抗體產生的還不錯,但對Omicron就沒有。不要跟Omicron病毒賭,看起來它不只是變種,而是一個全新的病毒。」
他也認為,如果當初彰化血清抗體繼續做下去,就可以更清楚了解台灣自己的數據,不會只有國外的數據能參考。「我從來沒有說台灣可以達到群體免疫,我們盡量提高,但是Omicron流行以後不可能達到群體免疫,新冠病毒再感染的機會還是很大,再感染就是不好,感染過的後遺症沒有人知道。」
詹長權也強調,目前可以避免感染最好,「這就是一個抉擇,不能散佈說感染沒關係,Omicron是比Delta較不嚴重,但沒有說它是輕微的,你看得到的人喉嚨痛成那樣,怎麼叫輕微?只是重症比例比Delta低。」
(延伸閱讀:人物專訪1》新冠疫情流感化了嗎?詹長權:從病毒的演化沒人敢肯定一定會走向流感化 )
2年前就給政府「COVID-19控制的台灣模式及全球影響」建言
詹長權也在2020年外交部「遠景基金會」6月號刊物,針對新冠肺炎給政府的策略建言書中就提出具體建議,原文翻譯如下:
為了減輕 COVID-19的社會和經濟影響,所有國家的政府都需要採取更全面的控制措施,包括擴大醫療保健能力、開發治療方法和疫苗,以及積極追蹤接觸者和隔離。篩檢對於了解人群中的感染狀況和免疫力至關重要。對於台灣而言,需要進行廣泛的病毒篩檢以改善疾病監測和監控,以便更快地發現國內和境外移入病例,並採取間歇性的社會疏離措施以儘早遏制第二波疫情。需要對弱勢群體、基本工人和社區進行血清學研究,以了解台灣的免疫程度和持續時間。
篩檢結果是平衡大流行控制與台灣經濟復甦的關鍵。具有免疫力的人口比例可以作為政府確定未來所需社交距離規模的依據,只有將篩檢範圍擴大到入境旅客、基本工人和弱勢社區,我們才能全面了解台灣的感染流行情況。有了這些信息,政府和企業可以採取精確的防疫措施,確保人們的健康、經濟、貿易和正常的生活方式,而無需採取封鎖措施。
在COVID-19控制方面的有效性和進展無論是在國內或是國際上,都與蔡總統接下來的總統任期特別相關,因為她到2024年的第二個任期將預計與COVID-19大流行期間重疊。
「這就是一個防治的總體目標,總統應該聽這些然後制定政策。」詹長權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