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旗下著名的「全球創業極限挑戰營(簡稱MIT Bootcamps)」即將在九月來台開設創新創業課程,也讓人有機會一窺這所世界排名第一,以技術創新聞名,並孕育出85位諾貝爾獎得主的學校如何成為創新創業的搖籃。
3萬家公司創造2兆美元產值
特地來台宣傳極限挑戰營活動的MIT專業提升教育課程執行董事Bhaskar Pant,在介紹起自家學校時,掩蓋不住驕傲地指出,「創新創業的基因一直都在MIT的DNA裡!」
這句話絕對不為過,因為根據MIT一份2015年公布的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為止,由MIT校友在世界各地創辦的企業總共超過三萬家,提供了460萬個工作機會,總計年產值約為1.9兆美元。
這個數字在當年換算下來,相當於全球第十大經濟體。不過才短短兩年過去,現在由MIT校友所創辦的企業,年產值已經爬升到2兆美元(約60兆新台幣),相當於全球第八大經濟體,僅次於第七大經濟體印度,「這對世界產生很大的影響力,」Bhaskar說。
MIT的座右銘正是手腦並用,創新世界。曾經參與2015年MIT創業極限體驗營的馬來西亞創業家Terence Chia,也將在特別為台灣創業者設計的迷你體驗營中擔任講師,雖然他不是正規的MIT畢業生,但同樣把MIT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
Terence面對媒體,介紹起自己的創業過程時還有點緊張,但其實他已經歷經三次創業,整整將近10年的時間都在創業。他說,他的第一次的創業經驗在緬甸,當時其實並沒有多想,單純地認為緬甸是個還未開發的處女地,便想當做「大冒險」般的去闖闖看。
幸運的是,從開業以來的第一天起,Terence的事業就達到了損益兩平。之後他將這間公司賣掉後,開啟了第二個創業計畫,他花了5年的時間,不斷想要透過新的技術和自動化系統,投入真菌產業來減少產業對環境造成的破壞,不過這次他就沒有這麼幸運。
連續創業家有改變世界的英雄夢
「小時候我住在馬來西亞的郊區,看到相關的產業破壞,感受其實非常深,不過顯然東南亞對新科技的接受度還不是那麼高,缺乏資源、市場之下,這個計畫只好先暫停。」
在第二次創業計畫停擺後,他休息了長達半年的時間,中間一直在思考自己要不要乾脆放棄,回去上班養活自己比較重要,「不過中間去參加了MIT Bootcamps,發現自己確實還是有能力的人,千萬不要浪費過去8年的努力,」Terence先開了個小玩笑才說,「其實是MIT讓我知道,失敗也是創業必學的功課。」
現在Terence和MIT的附屬小組合作展開他的第三次創業計畫,內容是提供一般大眾用少少的250美金投資房地產,「我雖然沒有辦法讓民眾擁有房子,但至少能讓東南亞民眾在房價這麼高、貧富差距這麼大的時候,能有一點回饋。」
「未來我還要打造一個大規模的自殺突擊隊」,Terence笑說,這不是表示自己要去自殺,而是期待自己像該部電影的主角一樣,集結更多有志之士做點改變、為世界做出貢獻,「到時候我會再回去做我最初改善農業環境汙染的計畫。」
事實上,Terence涉入的領域不只金融和農業,舉凡教育、貧富差距的問題他也相當關心。雖然MIT校友變成大富翁是稀鬆平常的事,但從Terence的例子也可以看出,比起賺錢,他們更在意能不能把好的點子應用到真實的世界,為人們和世界帶來改變,才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