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為:「金磚四國」(BRIC)之父歐尼爾(Jim O'Neill),他曾任英國財政大臣、高盛資產公司(Goldman Sachs Asset Management)董事長
近幾個月有許多關於經濟停滯、通貨膨脹和停滯型通膨的討論,普遍的悲觀情緒到底是否合理?這點值得質疑。雖然我也抱持相同憂慮──我早在1月就警告2022年「對市場會是糟糕的一年」──但我現在開始反思自己之前的觀點,原因有四。
(更多相關新聞:告別牛氣沖天 金磚四國之父點出2022金融市場「熊出沒注意!」)
衰退幾乎無法預測
首先,我對衰退論廣為傳播感到驚訝。看來幾乎每個人都深信不疑,已開發國家正在邁向或已經陷入衰退。我多次接受企業顧問訪問,他們都想知道「如何為經濟衰退做準備」。而正如我對其中一人所說,就我所知,面對過去其他幾次衰退,人們未曾像現在這樣如此篤定衰退將會出現。
畢竟「衰退」一詞之所以那麼可怕,主因在於衰退通常來得出乎意料之外,預測經濟的分析師往往在衰退已經到來,才察覺它的存在。2007-2008便是如此(雖然那次情況確實相當獨特),2020年新冠肺炎爆發亦然。然而,現在就連某些國家的央行──對,就是英格蘭銀行(Bank of England)──也公開預測2022年稍晚將出現衰退。是我們預測經濟的能力忽然突飛猛進,或者發生了其他事情?
連續兩季 GDP 負成長確實常被視為經濟衰退跡象,而美國2022年前兩季就是這樣。不過當然,我們應該考慮會導致經濟縮水的特定原因。一些特徵,像是庫存大幅下降、美國勞工統計局7月就業報告明顯優於預期,描繪了一個與其他指標有所矛盾的廣泛經濟圖景。有鑑於這些數據,如果美國國家經濟研究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宣布美國沒有陷入衰退,我也不會驚訝。
並非所有經濟指標都指向通膨加劇
我對主流說法持懷疑態度的第二個原因在於,並非所有中長期指標都指向通膨會持續走高。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5年通膨預期指數備受關注,該指數曾短暫升至3%以上,但之後又回落至2.9%,顯示大部分消費者認為2022年通膨飆升是暫時現象。的確,如果你是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eral Reserve)成員,現在對這一發現抱有信心還為時甚早。但如果未來幾個月消費者情緒持續緩和,我認為Fed會變得沒那麼鷹派。
第三,雖然與一年前相比許多大宗商品大幅漲價,但最近幾週也有所回跌。如果大宗商品價格保持相對穩定,許多國家的總體通膨將開始下降,而且或許是顯著下降。有趣的是,英國央行預測經濟衰退、通膨率進一步飆高成為焦點,卻很少有人注意到英國央行最終預測2023年預期通膨將從高峰大幅回跌。
最後,大部分投資銀行報告現在強烈假設,央行將強力對抗任何金融市場的跌深反彈,因為在當前低失業率、加薪壓力和通膨隱憂環境下,央行無法承受放寬金融條件。然而,儘管央行官員確實傳達出這樣的訊息,我傾向堅信這句格言,「若說有什麼事能夠肯定,那就是央行官員會隨時改變他們對經濟環境的看法」。
但願人們只是過度悲觀
沒有人是「千里眼」。回想一下,整個2020、2021年絕大部分時間,央行官員的共識是「通膨是短暫現象」。雖然他們後來改變態度,事實仍有可能證明他們當初並不完全是錯的。
然而同樣地,現在就轉向樂觀還為時甚早。我不想讓人以為擔心衰退是一種毫無根據的憂慮。如果通膨信號(如大宗商品、房屋和二手車價格)近期下跌趨勢或者長期通膨預期出現逆轉,我也會撤回自己的看法。不過浸淫金融市場長達40年後,當眾人對某件事達成如此強烈的共識,我總是很感興趣──尤其是這樣的共識與一些實際證據背道而馳時。
無論如何,我真的希望這只是過度悲觀。先進經濟體正面臨重大挑戰,特別是持續低迷的生產率已對我們的社會和經濟生活造成負面影響。接下來幾年我們將不斷面臨嚴具挑戰,而如果我們只是過度悲觀,這倒是能讓人稍微鬆一口氣。
註:本文之中文翻譯由Project Syndicate提供,再經《信傳媒》洪培英編輯校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