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逆風中奮起 白色恐怖受難者與家屬書「走過長夜」的故事

轉型正義

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自2012年起,徵集、出版政治受難者及家屬的生命故事,集結為《走過長夜》系列套書,暨輯一《秋蟬的悲鳴》、輯二《看到陽光的時候》、輯三《喚不回的青春》,在解嚴30週年時,又出版輯四《在逆風中奮起》。與前幾輯是口述史的記錄,第四輯則是由政治受難者與家屬親自撰寫,希望以傳記文學的方式還原歷史真相。

政治受難者:已經有很多人去了天國

台大農化系教授張則周率先發言,「我只是微小的受難者,不足掛齒;但希望能還原真相,被年輕人所認識,臺灣不要再發生這樣的歷史悲劇。」沒有一個受難者是微小的,張則周因為參加讀書會,先後到台北監獄、綠島、安坑監獄,小琉球,被認為「思想已有改進」才出獄,經歷了11年四個月。張則周現在在台大開設「生命與人」的通識課,也共同籌劃板橋社大,更參與許多NGO活動,他希望轉型正義的人權教育能徹底推廣至全國各個角落。

在逆風中奮起的不只有張則周,18歲就開始在火燒島坐牢的楊國宇說,「我的同學、老師都被槍斃了。」陳深景則表示,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很用心地以口述歷史、影片出版,「可惜很多人片子拍了,還沒出版就去了天國。」就讀成大三年級時就被捕的馬來西亞僑生陳欽生,期許人權館能早日完成建館,促進轉型正義,呈現真實的歷史真相。「我更希望有一天加害者也能來到人權園區,「向我們鞠個躬、道個歉。」

正視白色恐怖傷痕

文化部次長丁曉菁表示,「今天臺灣有著相對自由、開放的成長環境,其實是各位受難者的犧牲所換來的;要重新回顧這麼多個家庭受到摧毀的痛苦經驗,是件不容易的事。透過新書出版,誠實面對過往,讓年輕世代知道臺灣曾發生的歷史,國家不要再重蹈覆轍。」

「還原歷史真相、還給政治受難者清白、營造對話和解新社會」是文化部長鄭麗君所宣示過的使命與願景,期許深化普世人權的民主、自由、公義價值深入社會。除了出版之外,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每年5月17日固定舉辦「綠島人權藝術季」,以紀念白色恐怖時期遭受迫害在此飽受禁錮折磨的政治受難者。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