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錢明明超好賺 為何ANNA SUI還要退出台灣? 

消費市場

­神祕的紫色搭配黑色巴洛克式花紋,再加上獨有的浪漫薔薇花標誌,日本彩妝品牌ANNA SUI的鏡子和梳子是不少7年級生求學時代的夢幻逸品。不過,連同另外兩個同樣在日本化妝品公司艾倫比亞集團旗下的彩妝品牌PAUL&JOE、 LADURÉE,都將要在今年8月底撤出台灣的專櫃市場。

化妝品消費市場其實不疲乏

ANNA SUI在1999年引進台灣,進駐台灣市場已經17年,PAUL & JOE則是於2004年在台灣的百貨公司設專櫃,兩個品牌都深耕台灣市場相當久,其中ANNA SUI還曾經在台北忠孝SOGO創下單日150萬元業績。至於 LADURÉE則是2014年才入台,靠著超夢幻的花瓣腮紅也曾引發不小旋風。

其實今年才過一半,就有不少知名品牌撤台消息傳出,包括德國知名瓷器品牌V&B,還有日本精緻下午茶、雜貨店Afternoon Tea。不少人歸咎於台灣景氣不佳、消費市場欲振乏力,不過現實情況似乎不是如此。

首先觀察經濟部的統計數據,去年全年台灣整體化妝品產業的產值其實已經來到190億元,年成長2.15%,更創下歷史新高數字。與2015年的年產值186億、2014年的產值165億相比,明顯可以看到化妝品產業的產值每年都呈現穩健的成長。經濟部指出,關鍵因素就是消費市場愈來愈重視美容保養和時尚裝扮。

市場高度競爭無人能寡占

所以從產值來看,事實上消費者在化妝品項上的消費力是不減反增的,那問題出在哪?根據消費者生活型態研究顧問東方線上今年4月所做的一份調查也披露,13至64歲的不管是化妝品還是臉部保養品,購買力都大幅提升。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消費者對於單一品牌的「忠誠度」卻明顯下降許多。

據調查,2014年「都用同一個品牌的」消費者還有50.6%,但是到了2016年只剩下31.9%。反觀「幾個品牌換著用或同時用」的消費者,從2014年只有39.3%,到了2016年急速成長到57.2%。

一位知名時尚節目的幕後人員觀察,台灣的化妝品市場其實已經相當成熟,市面上品牌五花八門,單一品牌已經無法寡占市場。消費者隨著每一季的流行時尚來改變自己的化妝風格,購買、使用的彩妝品牌當然就會跟著改變。

韓國美妝潮又好用、CP值也高

「當然,影響最大的還是『韓流』,韓國的商品完全打破『便宜沒好貨』的觀念,」經濟部統計,2010年到2015年南韓化妝品的進口成長率高達2成,反觀過去的化妝品進口大國日本、美國的成長率都不高,日本甚至是呈現負數成長率的趨勢。

另一位知名的「時尚美妝消費學」部落格格主Goris,則以自身在美妝市場工作十年的經驗分析,「韓系美妝正夯,日系確實會比較辛苦。品牌如果沒有全新的型態、全新的刺激,是很容易被世人所遺忘。」他表示,現在東西好用只是基本的,怎麼樣「好用又潮」,才是台灣消費者購物的關鍵因素。

換句話說,現在的化妝品如果不夠獨特、CP值不夠好,就不易受到消費者青睞。Goris感嘆地說,其實撤櫃的這三個品牌產品都相當不錯,只是由於台灣是代理引進,並非分公司直營,在價格上的競爭力一定比較弱勢。「而同時台灣的代理商也沒有好好向消費者溝通品牌的DNA和產品的實力,這點是比較可惜的。」

雖然整體化妝品市場的產值愈來愈高,但在高度競爭之下,化妝品品牌要生存也愈來愈困難,只能說消費者的錢很「好」賺,但卻也越來越「難」賺。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