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評鑑結果仍未出爐》評鑑背後凸顯台灣醫療哪些問題?專家點出關鍵

醫療政策

執行30多年的醫院評鑑,前段時間爆出相隔7年,恐出現史上第一次區域醫院晉升醫學中心的案例。由於台北區限額8席醫學中心,若台北慈濟晉升,外傳萬芳醫院將落馬成為準醫學中心。

一名醫學中心主任接受《信傳媒》訪問時直言,「目前健保制度下,基層醫療慢慢萎縮,政府透過和健保給付掛鉤的誘因,在醫學中心評鑑中,官冕堂皇地要求各大醫院自行付出、醫護自我付出,以補健保之不足。」

究竟每次都鬧得沸沸揚揚的「醫院評鑑」,凸顯出台灣醫療現況出現哪些問題?

(延伸閱讀:醫院評鑑傳台北慈濟晉升、萬芳落馬 醫界高層看排名:慈濟先斬後奏、先講先贏 )

健保制度下的台灣醫療:外科、小兒科招不到醫生...

這名醫學中心主任先指出,前段時間台大醫院院長沉痛呼籲台大外科住院醫師招不到人,反映的正是健保制度限縮了市場機制,「還有像是小兒科已成市場萎縮的沒落小科,以及神經外科相較其他科別要更經歷辛苦學習和勞力付出,但收入卻不成正比,還想讓原本稀有昂貴的小兒神經外科變成要能隨手可得,如此後繼無人也很正常。」

他感嘆,這些就是爭議的所在,也是健保體制下台灣醫療的縮影。

他認為人口少子化及醫療生技產業多元化後,這是整體臨床醫療人力结構性的問題。「臨床醫師初期是不患寡而患不均,接下來就是患寡而更患不均,若不能有效控制整體醫療需求(如北歐國家),就只能精算各科需求,回歸市場機制,對人力缺乏科別予重賞之下以求勇夫。」

「再者,就是儘快自動化,以減少醫療人力浪費及加快有效運用,以解決目前醫師各科勞逸不均的問題。」

要顧偏鄉又要做外交...醫師嘆:哪一項不是醫療人員自掏腰包付出?

醫學中心主任表示,「從上述角度看,就知道政府為何要在醫學中心評鑑中放入各項和醫療水準本身不盡相關的指標,如資訊管理、偏鄉服務及國際醫援及新的新冠防疫等等,來半逼迫半誘導各大醫院額外自費付出,來補健保之不足。」

他認為,這就是台灣健保的另一大作用,「但结果是愈來愈多的人不想玩健保,自費高、責任輕的科別如牙醫、醫美、皮膚科,甚至中醫都大行其道。當醫療市場繼續被扭曲、醫護人力繼續減少,不是為評鑑,大家怎會自掏腰包,投資及投身急重難罕這些賺不到錢又吃力不討好的科?」

他也感慨表示,在可預見的將來,市場機制勢必有反撲的一天,屆時健保就可能全盤崩解。

「有人就算不同意這個結論,卻不能不承認並正視這個問題。」他指出,用一個簡單的指標來看,健保實施30年來,台灣房價平均上升了至少2-3倍,護理人員收入也增加了1-2倍,而醫師的平均收入卻不增反減。「請問這是不是資源分配不均?醫師的前途又如何能看好?年輕人不是笨蛋,當他們不對在台灣行醫有所期待,自然會考慮付出多少並做出選擇,這就是健保制度本身的爭議了。」

回到醫院評鑑的問題,他提到,醫學中心的業務包山包海,又要顧偏鄉又要做外交,收納治療國外罕病患者外,還要到海外推動醫療生技產業,「哪一項不是醫院及醫療人員自掏腰包的付出?更壓縮了原本該投入提升醫療水準的人力物力和資源,如此全世界罕見的做法,政府洋洋自得,外國人卻看得瞠目结舌,不敢置信這樣的制度可以維繫下去,這也是另類的台灣奇蹟。」

心臟病、糖尿病、新生兒死亡率不減反增的背後問題

另一名醫學院教授也提到,畢竟醫學院沒有教過經濟、財會、企管、政法、國貿、外交及社會學,而今各大醫學中心最缺乏的就是懂得上述方面的人才。「沒有這些人才又如何去完成醫學中心評鑑的5大任務?特到是任務3和5,反而是最重要的核心醫療科別和能力的評比,因為沒有量化客觀指標也不特別突出,大家都顯得差別不大,似乎也不成為真正能分上下的重點。」

他認為這也是健保匡醫中評鑑的真正後遺症──要靠核心醫療能力分高下,投資大而費時久,且不易量化,「不如去做那些政府鼓勵的非醫療本身的其他指標,更易讓人印象深刻。」

「所以台灣各項醫療指標本身一直看不出有明顯進步,甚至少數還在衰退。」他提到,像是十大死因中因心臟病、糖尿病死亡的數量不減反增,以及新生兒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這些都是國際上重視而令人質疑的地方。

他強調,希望這次醫學中心的評鑑結果,留給大家多一些省思空間,「到底醫中評鑑的目的及成果是什麼?台灣需要什麼樣的醫療制度及醫學中心?還是回歸本業,把病人看好,才是醫學中心的終極使命。」

日前衛福部次長王必勝表示,預計12月中就會公布醫院評鑑最終結果,不過截至截稿前,王必勝接受《信傳媒》詢問時,僅回應表示還要開一次會,至於年底前是否有機會出爐,王必勝並未正面回應。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