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市議員李奕德43歲肝癌病逝》中期肝癌個人化治療成關鍵...醫籲「這些族群」應定期篩檢

醫療保健

嘉義市無黨籍議員李奕德,26日因肝癌病逝,享年43歲。

據了解,李奕德2月間因肝病住院治療,沒想到25晚病情急轉直下,最終回天乏術。李父李漢仁表示,李奕德是大兒子,念茲在茲都是解決民眾陳情案件,1個多月前,見兒子狀況不對勁,苦勸他就醫治療,為了住院一事,父子還大吵一架,住院後,兒子每天與助理討論地方活動行程、民眾陳情或工程會勘進度。

李漢仁也提到,兒子雖未能完成4年議員任期,但只要鄉親有需要,他會代兒服務鄉親,延續兒子未完成遺願。

肝癌蟬聯我國癌症死亡人數前2名已達40年之久,被稱為最致命的「沉默殺手」。前中華職棒隊總教練李來發、武俠小說家金庸、知名政論漫畫家魚夫、前總統陳水扁的父親、前民進黨主席施明德等,都傳出因肝癌與世長辭。

近年政府積極投入肝炎篩檢及治療,雖肝癌發生人數有逐漸下降趨勢,但死亡率卻未同步降低。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表示,民國75年以前出生的國人B肝帶原比率相當高,定期做腹部超音波檢查,以早期發現肝癌非常重要。

延伸閱讀:高管成高風險行業?韓國三星共同執行長過世 台灣2年內已有6高階經理人離世

「肝癌的發展通常有跡可循...」

肝策會會長、台灣消化系醫學會理事長暨台大醫院副院長高嘉宏指出,近年來國健署推動的B、C型肝炎篩檢與治療計劃已見初步成效,肝癌的發生率有所下降。「然而,肝癌的死亡率依然未顯著降低,仍高居癌症死亡原因的第二名,顯示在肝癌的防治上仍有不足之處。」

高嘉宏強調,肝癌的發展通常是有跡可循的,許多患者早期罹患慢性肝炎,若未持續治療,最終可能導致肝硬化,進而發展為肝癌,形成所謂的「肝病三部曲」,即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

他也提到,雖然藉由病毒性肝炎的篩檢與治療可降低肝癌的發生率,但當肝炎已進展至肝硬化,或是非病毒性肝病,例如酒精性肝炎或代謝異常相關脂肪肝病(MASLD)時,依然可能發展為肝癌。「由於肝臟缺乏痛覺神經,早期病變難以察覺,往往等到腫瘤發展到一定程度,壓迫肝臟表面或侵犯鄰近器官時,才會出現症狀,屆時通常已屬晚期,死亡率極高。」

中期肝癌個人化治療成關鍵

過去,晚期肝癌的治療方式有限,然而,近年來免疫治療的進步為晚期肝癌患者帶來新希望。

台灣肝癌醫學會理事長黃怡翔指出,免疫治療已逐漸成為晚期肝癌的標準療法,透過自身免疫系統攻擊癌細胞,不僅能延長患者生命,也能提高生活品質,且最新的治療趨勢也已將免疫治療推展到中期肝癌。

黃怡翔表示,中期肝癌是屬於異值性相當高的族群,因此治療方式應該因人而異。而黃怡翔近年的研究發現「7-11準則」,以及放射影像的型態可以作為中期肝癌需要全身性治療的依據。

他指出,「因應中期肝癌治療的變化,台灣肝癌醫學會積極制定完成中期肝癌治療指引,盼能提高中期肝癌病患接受根除性治療的機會,讓更多中期肝癌患者在早期介入下獲得更佳的治療效果。」

許多患者早期罹患慢性肝炎,若未持續治療,最終可能導致肝硬化,進而發展為肝癌。(圖片來源/freepik)

2030滅肝目標迫在眉睫!專家籲簡化健保給付,提升診斷與治療覆蓋率

WHO 2030年病毒性肝炎滅除目標為:政府應確保至少90%的B、C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得到診斷、至少80%的符合條件感染者得到適當治療、以及肝硬化和癌症死亡人數減少65%,醫師強調應比照滅除C肝制定國家政策,才來得及在距離2030年的剩下6年達成目標。

義大醫療財團法人義大醫院副院長許耀峻強調,從資料分析發現超過肝炎致癌的患者,有75%在肝癌發生前沒有接受過抗病毒藥的治療,WHO在擬定相關治療指引的內容也是參考國際現況,台灣目前健保給付上的條件較為複雜度較高,簡化和擴大治療條件,能更有效的幫助需要治療的患者。

健保署署長石崇良表示,針對目前B型肝炎在37歲以下有施打疫苗的族群發生率不高,但1,320萬人屬於37歲以上的人數,如果推估帶原者一成就是132萬人,「B型肝炎的治療和C肝不同,透過專家建議提供最適合治療的方式給最需要的人,目前結合共病篩檢都會納入B、C肝篩檢,另針對自費健檢等自費的資料,也可以請健檢單位協這上傳到健保資料庫整合到健康存摺,可更全面的掌握自己的健康資料,醫師可以透過雲端協助國人管理健康。」

高嘉宏也提醒,肝癌的防治需要全方位的努力,不僅是早期篩檢,還要關注晚期治療的突破,無論是否屬於肝癌高風險族群,都應重視自身肝臟健康。醫師建議40歲以上或有肝癌家族史者,每半年接受肝臟超音波檢查與甲型胎兒蛋白(AFP)檢測,若有B型或C型肝炎、脂肪肝、糖尿病病史,應更密切追蹤。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