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商五大生產基地有四個被川普對等關稅堵死 美加墨成唯一出路?

貿易戰

美國總統川普美東時間2日宣布一項全球矚目的對等關稅政策,針對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進口商品徵收高額關稅,幾乎涵蓋了全球主要經濟體,僅墨西哥、加拿大和俄羅斯等少數國家倖免。

根據白宮公布的數據,亞太地區成為重災區,其中越南被課徵46%關稅,泰國36%,中國34%,台灣32%,印尼32%,這些地區正是台商海外製造業的重要基地。有分析師指出,此舉疑似是川普政府試圖全面圍堵「洗產地效應」,這對於台商的全球供應鏈布局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

對等關稅政策衝擊台商,東南亞布局受阻

在美中貿易戰和地緣政治風險的雙重壓力下,許多國際企業要求台商採取「台灣+1」策略,即在台灣以外尋找第二個生產基地,以分散風險。

根據經濟部統計,台商海外投資主要集中在四個地區:美國、印度、東南亞(包括越南、泰國、印尼)和墨西哥。然而,川普的對等關稅政策幾乎將台商在東南亞的生產基地「堵死」,迫使台商重新評估全球布局。

越南以製鞋及電子業為主

東南亞一直是台商製造業的重要據點,尤其是越南、泰國和印尼。根據統計,越南自1986年採取改革開放政策以來,吸引了大量台商投資,特別是電子產業,估計至少有4千台商把生產基地設在越南,台灣的製鞋大廠寶成以及豐泰也是把主要製造基地設在越南。

台灣前五大電子大廠,包括富士康、和碩、仁寶、緯創和佳世達,近年積極布局越南北部地區,帶動中下游電子零組件供應商跟進投資。然而,美國對越南徵收46%的關稅,讓台商在當地的布局面臨嚴峻挑戰。

泰國是PCB大本營

泰國同樣是台商的重要生產基地,估計約有3千台商,尤其是印刷電路板(PCB)產業。根據泰國官方統計,未來將有50個PCB工廠陸續投產,預計最快到2030年,泰國將成為全球前四大PCB產地。目前,PCB龍頭廠商如臻鼎、欣興、華通、金像電等均計劃在2025年於泰國開出產能。

研究機構數據顯示,2023年泰國PCB在地生產產值約占全球3.8%,預計2025年將成長至4.7%。然而,美國對泰國徵收36%的關稅,讓這波投資熱潮蒙上陰影。

印尼是成衣大本營

印尼則是成衣和製鞋產業的熱門投資地點。四大成衣業者儒鴻、聚陽、廣越和振大環球均加速在印尼布局,以應對全球供應鏈挑戰。然而,32%的關稅同樣讓印尼的投資環境變得更具風險。

中國和台灣也難倖免

中國作為台商傳統的製造基地,就算美中貿易戰開打後,許多台商出走中國往東南亞移動,目前在中國的台商還是大約有兩萬家,現在中國面臨再增加34%的關稅壓力。台灣本身也被課徵32%的關稅,這對以出口為導向的台商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專家分析,川普的對等關稅政策不僅針對單一國家,而是試圖重塑全球供應鏈,迫使企業將生產基地轉移至美國或其盟友國家。

PCB產業:泰國布局受挫,利潤壓縮風險上升

PCB產業是台商在東南亞投資的重點領域之一。根據台新投顧分析,台資企業共有14家PCB廠商赴泰國設廠,另有27家中資廠商也前進泰國。然而,川普對泰國徵收36%的關稅,讓這些剛剛「開花結果」的產能面臨挑戰。一位PCB高層坦言,這波關稅衝擊「十分意外」,短期內可能由客戶承擔通關和稅務成本,但中長期仍需與客戶協商應對策略。

台新投顧進一步指出,對供需緊張的高階產品(如Switch、AI伺服器用PCB)影響較小,但消費性PCB產品可能面臨降價壓力。台經院產經資料庫分析師邱昰芳表示,零組件大廠要將整條供應鏈搬到美國難度較高,短期內供應鏈移動不易,但長期高關稅可能迫使企業重新考慮布局。

網通產業:越南基地成重災區,加速赴美設廠

網通產業同樣受到重創。國內網通廠如啟碁、智易、智邦、正文、明泰、建漢、神準等在越南設有生產基地,且主要客戶多為美國企業。邱昰芳直言,網通產業是「重災區」,46%的關稅將加速這些廠商赴美設廠的腳步。例如,神準董事長蔡文河透露,公司已暫停越南廠工程,並計劃在南加州設廠,美國市場占其營收約60%。

相較之下,中磊因在菲律賓設廠,受到的影響較小。中磊董事長王煒表示,當初選擇菲律賓正是因為其與美國的良好關係,這一決策如今顯得頗具前瞻性。

製鞋與成衣業:越南成本上升,轉向印尼與約旦

製鞋大廠寶成、豐泰的生產基地主要集中在越南,46%的關稅讓其成本壓力大增。成衣業者則加速多元布局,儒鴻與聚陽計劃降低越南產區占比,轉向印尼和約旦擴產。然而,印尼32%的關稅同樣讓這一策略充滿不確定性。

在東南亞和中國的生產基地受阻後,台商的選擇變得有限。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成為少數未被課徵高關稅的地區,吸引台商加速布局。

墨西哥因配合美國「近岸外包」政策,成為台商的重要避風港。經濟部表示,近年已有超過300家台廠赴墨投資,以電子代工(EMS)、機械和汽車零組件為主。台灣「電子6哥」——鴻海、和碩、緯創、廣達、仁寶和英業達——均在墨西哥設廠。然而,川普近期宣布對加拿大和墨西哥輸美商品徵收25%關稅,讓這一避風港的穩定性受到考驗。

台商的出路:美加墨成為唯一選擇?

美國是台商另一個重要選擇,尤其是半導體產業。台積電已帶領半導體供應鏈進軍美國,但對於其他產業而言,美國製造的挑戰不容小覷。邱昰芳指出,零組件大廠要將整條供應鏈搬到美國,需克服材料供應、環保要求和建廠成本等問題,短期內難以實現。

印度是台商的另一個選項,但其艱困的投資環境讓許多企業望而卻步。目前以鴻海為主,但其他企業能否適應仍是一個問號。

川普的對等關稅政策不僅影響台商的短期利潤,更可能重塑全球供應鏈格局。邱昰芳認為,終端產品價格上漲可能影響市場需求,客戶也可能要求供應鏈分擔成本,進一步壓縮台商的利潤空間。

為了應對這一挑戰,台商需採取多管齊下的策略:1、加速多元化布局:在美加墨以外,探索其他低關稅地區,如菲律賓、約旦等。2、與客戶協商:通過價格調整或分擔成本,減輕關稅壓力。3、技術升級:專注高階產品,減少對消費性產品的依賴,提升競爭力。4、政策遊說:與政府合作,爭取降低非關稅壁壘,改善對美貿易條件。

川普的對等關稅政策讓台商的海外生產基地幾乎被「堵死」,東南亞和中國的布局受到重創,美加墨成為台商為數不多的選擇。然而,高關稅的長期影響仍需觀察,台商必須靈活應對,尋找新的生存之道。在全球供應鏈重組的浪潮中,台商的韌性與智慧將面臨嚴峻考驗。

back to top
navbar logo